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登录
立即登录
立即注册
其他登录
QQ
搜索
搜索
用户
门户
Portal
论坛
推书
书单
标签
群组
Group
应用
导读
金庸小说
还珠楼主
短篇故事
影视点评
完本小说
连载小说
福利介绍(必看)
留言申请小说收录
小说自助提交收录
后宫文书单
本月书荒榜
站长的书单
明星标签
推书标签
TXT标签
王鸥写真
许晴图片
洪荒网盘
在线PS
魔方挑战
消消乐
洪荒云写作
首页
›
群组
›
文学
›
历史
›
安史之乱有多乱?平定叛乱的将军,谁功劳最大? ...
返回列表
两晋隋唐
安史之乱有多乱?平定叛乱的将军,谁功劳最大?
[ 复制链接 ]
蓝风观史
2023-01-17
来自广东
安史之乱,中国历史中最负盛名的一次“叛乱”,也是让大唐由盛转衰的一次叛乱。
这一次叛乱,到底有多乱?
最后,又是谁平定的?谁是唐军中的最大功劳者?
安史之乱有“八大乱”
①、皇帝昏庸,奸臣当道
唐玄宗年轻时、中年时,都是很有为的,但是,天宝年开始后,更确切地说,是在宠幸杨玉环后,忽视朝政,沉溺于娇妻美色之中。
就此,大唐的危机真正开始了。
这时候不得不说三个人,第一个就是李林甫。
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当了十几年的宰相,培植党羽,掌控朝政,让朝廷开始乱了起来,人心开始不稳。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上位。这就是第二位关键人物。
杨国忠这老小子,手腕比李林甫差,胆子比李林甫强,欲望比李林甫更大。
他当宰相后,骄横跋扈,欺下瞒上,权欲心极重,除了奢侈无比,还有一番“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气势。
这样的宰相在位,乱是必然的,不乱是暂时的。
杨国忠和安禄山不对付。安禄山是第三位关键人物。
安禄山一人身兼三个节度使,范阳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平卢节度使。
这多么滑稽,好一大片土地,基本被安禄山一个人掌控。相当于山西、河北的大部分、辽宁的一大部分,都归了安禄山。不算安禄山能影响的北方游牧民族,这么大的势力范围,完全可以和唐朝廷掰手腕了。
安禄山权力很大,杨国忠野心也不小,且两人矛盾很大,发生冲突势在必然。
杨国忠屡次劝谏,希望唐玄宗除掉安禄山。
但是,安禄山除了会跳胡旋舞,还是杨贵妃的干儿子,唐玄宗的宠臣,在各种试探下,安禄山始终未倒。
有一种感觉,很让人讨厌,那就是“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安禄山被杨国忠惦记的心烦,不安全感日渐加重,终究在755年年底,造反了。
②、滥杀大将,自毁长城
安禄山
安禄山造反了,气势汹汹,不可一世。
唐玄宗赶快进行了安排,他让安西节度使封长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这意思是把安禄山的两个的节度使之位,放到了封长清头上,然后让封长清镇守洛阳。
同时,唐玄宗安排第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开始东征。
这意思就一个,未来怎么样,看你们仨了。
当时,实力最强的军队在哪里?边军。可是边军无法很快到来。于是,高仙芝等人就在长安、洛阳募兵。
很快,安禄山就轻松夺取了洛阳。这感觉不要太好,立马建国登基,当了燕国皇帝。
洛阳被攻下,距离长安仅仅三百多公里。
高仙芝、封长清退守潼关。
唐朝的潼关,是一座雄关,安禄山想要突破是比较难的。
从战术角度看,高仙芝确实是名将,先阻敌于潼关之外,如此,可以保长安之安全,等待聚集实力,再打回关东。
可是,唐朝的宦官很厉害,常常当监军。太监当中,有真才实学的实在少。
监军太监跑回去报告皇帝:高仙芝这孙子不好好平乱,很消极。
于是,唐玄宗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
这就是典型的自毁长城。
将军最怕的,就是皇帝老儿不懂军事,却偏要瞎指挥、瞎判断,不听还要斩首。
很明显,唐玄宗对于军事,和“盲人”没啥区别。
③、皇帝不懂,继续瞎指挥
太可怕了,外行指挥内行。
但这种可怕在继续。
高仙芝死了,名将哥舒翰接替了高仙芝的位置,领兵20万,镇守潼关。
去过潼关的朋友都知道,如果是正面直接对战,哥舒翰很难输给安禄山。
但是,潼关以东,是60公里长的峡谷,尽头还有古时的函关谷。通过这条路,想要到洛阳,必须提防敌人设埋伏。
哥舒翰将潼关城墙加固了,他想固守。
固守没错,因为安禄山的大军悄悄在潼关外隐藏。
此时,李光弼和郭子仪,从北杀向南(内蒙古到河北),从后方攻打河北大地,收复了很多城池。
这二人也好,哥舒翰也好,都认为,潼关只要坚守,安禄山的叛军就会大乱,如此,可以平定了。
而此时的安禄山都后悔叛乱了,因为失败肉眼可见。
但是,对方阵营有猪队友啊!
看哥舒翰不进攻,杨国忠和一帮奸臣给唐玄宗上眼药,说哥舒翰守住潼关不进攻,是有二心。
这一天天地给唐玄宗上眼药,而这老李头又是个军事白痴,于是,下令哥舒翰出关进攻。
哥舒翰可以不进攻吗?不能,高仙芝就是例子。
756年6月初四,这边哥舒翰开始进攻,那边,安禄山的快刀已经准备好了。
这一顿好杀,一二十万大军,只有八千逃回,潼关就此失守。
哥舒翰仰天长叹,欲哭无泪。
终于,一个不小心,哥舒翰就被部下绑着投降了安禄山。
这样的皇帝,这样的奸臣,放什么样的名将都没用。
④、老皇还在,新皇又立
潼关失守,安禄山乐坏了。
老皇帝唐玄宗,携一众皇子、妃子、大臣、太监、宫女、卫队,涌出了长安城。
756年农历六月十四,到了马嵬驿,在有心人的策划之下,爆发了兵变。
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所言,一切都是太子李亨带人策划的,因为他和杨国忠有过节。
马嵬驿兵变的结果是,杨国忠被砍死,杨玉环被逼自尽。凡是和杨国忠关系密切的杨家子弟,全都被收拾了。
唐玄宗很伤心。
但是,此时他更重要的是反思,为何会如此?可是,指望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在这反思,好像也不现实。
逃亡大军继续前行,玄宗要入蜀,太子要西行,两人分道扬镳。
但是,唐玄宗做梦都没想到,仅仅过了一个月,756年农历七月十二,李亨在灵武登基,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这个强行将自己抬到太上皇位置的举动,让唐玄宗很不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儿子篡了老子的皇位。
不仅如此,李亨还派人给唐玄宗送去了信,信中大致意思如此:爹,你年龄大了,休息养老吧!管理国家这么辛苦的事情,还是有儿子来。
此时,唐玄宗李隆基已经71岁了,李亨45岁。
李亨继位,史称唐肃宗。
唐肃宗上位了,他做了一件非常正确的事情,让郭子仪当了兵部尚书,李光弼当了户部尚书。
⑤、安庆绪杀死老爹
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此话不假。
757年年初,安禄山患了眼病,几近失明,但脑子好像也坏了,他口口声声要废了太子安庆绪,要立小儿子为皇帝。
于是,在757年1月初五,安庆绪、李猪儿、严庄三人合作,杀了安禄山。
李亨只是废了老爹唐玄宗,这位是杀了老爹。
都是狠人啊!
安庆绪杀了老爹安禄山,自立为燕国皇帝,开始对史思明喝五邀六,进行各种协调安排。
⑥、睢阳之战,关键之战,张巡为大战赢得了时间
北方一片大乱,南方的两淮地区、江浙地区成了大唐赋税的重要来源。
从757年年初开始,安庆绪派大军南下,在睢阳,碰到了硬茬,这个硬茬就是张巡。
从1月到10月,历经十个月时间,经过400多次战斗,张巡拖住了叛军南下。这位大唐赢得了时间。
当时的张巡确实艰难,几千士兵越打越少,城中物资越来越少。
粮食吃完了,吃战马。战马吃完了,吃麻雀、老鼠等。最后,大唐收复长安、洛阳后,睢阳终于失守。
但以张巡为首的36人不屈而死。
之后,大唐大军来到,叛军被平。
这是个悲惨的故事,甚至《新唐书》都说,有很多老弱病残被吃了,据说高达3万。这个有待商榷,有些夸张。但这种个别现象,应该是存在过。
很多人在质疑,为了拖住叛军,张巡做的值不值得?
从人性看,不值得。但是,从唐朝的整体情况看,值得。如果不是张巡,会有更多的人死去。
⑦、为了收复长安,和回纥有了迫不得已的“丑恶协议”
757年,整体稳定后,李亨派出了平乱大军,元帅是儿子李豫(后来的唐代宗,沈珍珠的男人)、副元帅是郭子仪。
9月,他们不仅带了自己的军队,还忽悠了回纥、西域之兵不少人参战。号称二十万。
借兵容易,条件难出。
借兵时,承诺回纥:长安城的金银财宝归回纥,土地、大臣官员归大唐。
而且,李豫和回纥太子结拜为兄弟。
在种种刺激下,大军一战收复长安。回纥就要开始抢了,广平王李豫说:给个面子!现在就抢,恐怕百姓以为是叛军,控制不住长安。要不然,你们攻下洛阳后再抢。
回纥人同意了。长安收复后,李豫安抚了百姓三天,全城狂欢三天。
很快,回纥人和唐朝将军仆固怀恩,一起攻下了洛阳。回纥人抢了洛阳城的官家财物,又抢了百姓三天,包括城郊农村的。
这种政府允许的“抢劫”,百姓真的是欲哭无泪。
“乱”!
三天后,大唐答应给回纥人一万罗锦,回纥人满意地回家了。
⑧、史思明归顺,后又复叛,最后也被儿子杀死
史思明
安庆绪等人在洛阳丢失后,到了河北邯郸邺城(临漳县西、安阳市北郊)。
唐肃宗此人,比他爹强不了,不知道所谓的“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道理,忙着让大家收拾各处残局,自己筹划迎接太上皇李隆基回归的事情。
如此,在邺城的安庆绪渐渐满血复活。
安庆绪不像安禄山,他对史思明没有什么感情,只是想多利用史思明。
不过,看史思明能耐挺大,势力见长,安庆绪有了除掉史思明的想法,并与部下密谋此事。
渐渐地,史思明发现这侄子完全靠不住,就带着人马投降了大唐。
要投降就好好投降,私下里,史思明和安庆绪还多有往来,有点脚踩两只船,有点像红杏出墙的有丈夫的女子。
看史思明归降不诚心,唐肃宗计划除掉史思明。
谁承想,计划外泄,史思明二次反叛。
758年的9月,郭子仪、李光弼等人进攻邺城。你来我往六个月,终究在759年的三月,在一个糟糕的天气里,郭子仪等人被前来给安庆绪助战的史思明击败。
此后,因为宦官鱼朝恩告黑状,郭子仪被调回去接受处理了。
于是,叛军卷土重来,士气大振,重新夺了洛阳。
这时,史思明考虑一个问题了,这安庆绪不老实,怎么办?做了他。
于是,在某一天,安庆绪因为双方结盟之事,来到了史思明的大营。安庆绪来时好好的,可就是回不去了。
杀安庆绪之前 ,史思明还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说道:“打败仗,丢长安、丢洛阳,都没事。但是,你杀自己亲爹,这个我看不下去了。”
就这样,史思明把安庆绪杀了,然后做了“燕国”(伪燕)的皇帝,继续和唐朝廷分庭抗礼。
还别说,一时半会,唐朝还没什么压倒性的优势,史思明和唐朝大将李光弼,你来我往,各有胜负,期间,还有不少投降了史思明的。
不过,史思明也犯了安禄山一样的错误,对大儿子横加指责,对小儿子颇为欣赏。
于是,761年的三月,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杀死。史朝义,当了叛军的首领。
叛军内部开始有些乱了,毕竟,史朝义还不能服众。
762年农历4月(阳历5月3日),唐玄宗病逝,享年77岁。神奇的是,仅仅过了十来天,唐肃宗在5月16日病逝。
就此,李豫成为了皇帝,这就是唐代宗。
762年十月,唐代宗李豫派自己的儿子李适当了大元帅,仆固怀恩当了副帅,再次借了回纥兵马,一路向东杀去。
叛军缺乏主心骨,缺乏凝聚力,虽然人马不少,但信心全无。
很快,洛阳城被收复。
763年的春天,史朝义部下投降无数,他终究无路可走,最后自杀,部下无人再进行抵抗了。
就此,安史之乱结束了,整整七年零两个多月。
安史之乱有多乱?
唐玄宗昏庸无道,奸臣兴风作浪,高仙芝无辜被杀,哥舒翰被逼投降;
李亨篡了唐玄宗的位,安庆绪杀爹篡位,史朝义杀爹篡位;
百姓流离失所,张巡等人带着满城人抗争到底;
太监屡屡进献谗言,郭子仪、李光弼被影响;
很多将官们投降,一会是唐,一会属燕......
真的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为他人作嫁衣裳!
甚荒唐!
2、平定叛乱,谁的功劳最大?
平定安史之乱,到底谁的功劳最大?
众说纷纭,有的说是郭子仪,有的说是李光弼,还有的说是仆固怀恩,更有人说是回纥。
我想,此处应分为两部分。
(1)叛军内乱,帮助了唐朝廷。
大家仔细看看,叛军为何前期能干,后期慢慢不行了?
有这么两个节点需要注意。
①、安庆绪杀了自己老爹安禄山。
后期的安禄山,虽然眼睛看不见了,但是,长期混迹于朝廷和官员之间,组织力和判断力还是不错。有他在,大局控制还是可以。
但是,他看不上大儿子,想换小儿子当太子。于是,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干掉了。
这太影响队伍情绪了,一个连老爹都能杀的 人,谁敢忠心不二?
何况,后来还想诛杀叛军二把手史思明。
这对凝聚力有着很强的影响。
②、史朝义杀了老爹史思明。
史思明能力非常不一般,邺城之战,郭子仪、李光弼,几乎就是败于史思明之手。
因为这,郭子仪被雪藏,李光弼和史思明缠斗,但并没有形成一面倒的情况。
说明,史思明还是有两下子。
但是,史思明犯了和安禄山一样的错误,也得到了和安禄山一样的遭遇,被大儿子史朝义杀死。
史朝义在761年杀了父亲史思明后,叛军马上形势不妙。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当仆固怀恩带着大军前来时,洛阳被攻下,然后直接一溃千里,史朝义只有自杀的份。
其实,一个军队,如果军队建设和制度管理做得一般,那么,主要是靠领导魅力和能力在支撑。当核心领导没了,这个军队就该散了。
(2)唐军中的功臣们
唐军中的第一功臣,应该是郭子仪。
郭子仪是大才,是唐军的中枢人才,没有郭子仪,唐朝挺那么久很难。
郭子仪的谋划能力出众,带兵水平非常好,而且胸怀宽广,很受将士们的爱戴。
平乱之初,李光弼就是郭子仪推荐的,后来的仆固怀恩,也是郭子仪的部下。总之,平乱众将,很多都和郭子仪关系匪浅。
如果不是哥舒翰被逼出关,郭子仪和李光弼在安禄山的后方,还能做出大事,那样,叛乱早平了。
757年收复长安、洛阳,郭子仪绝对是第一功。
因为这之后,大唐可以让都城正常运转了。
唐军中的第二功劳,当然是李光弼了。
李光弼强在打仗,如果只论战绩,李光弼是所有平乱将军里第一位的,这是大家公认的,李光弼带人在常山之战、太原之战、河阳之战等战役中,发挥极其出色。
很多人认为,李光弼应该是唐军中的第一功。
只看战绩,确实如此。
但是,我们要看综合贡献,要看将领的战绩、看对人才的贡献度、关键节点上的行动,如此前后一对比,李光弼就是唐军中贡献第二位的存在。
唐军中第三功劳,就是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在最后的追杀史朝义叛军时,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
但是,我们要看到一点,这时,叛军内部已经出现大问题了。
可以这样说,仆固怀恩早期跟着郭子仪大帅做冲锋,表现尚可。
后来的仆固怀恩,就是完成了临门一脚,完成时,对方的队员们心不在焉,早就散了。
唐军中第四功劳,就是张巡。
张巡是个悲壮的英雄,是他带领一城人,阻挡住了叛军南下,而且坚持了十个月。这让唐朝的南方赋税没有受到大影响,战火没有烧到淮河两岸,也没有烧到江浙大地。
张巡一个人,带着几千士兵,一城的百姓,阻挡住了叛军的铁骑,歼灭至少12万敌军。
可惜,最后悲壮的牺牲!可惜,城中的军民,太悲惨了!
他们用行动影响了整个战局,给予了大唐回血的空间。
安史之乱太乱了,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均田制被破坏,土地兼并严重,流民增多;是府兵制被破坏,用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这让节度使对军队有了更大的控制权;这是内政制度出了问题,要么奸臣当道,要么宦官弄权。
这一切,只会导致两种结果,要么农民起义,要么军阀作乱。
安史之乱是军阀作乱,大唐丢了半条命。后来的黄巢起义,就是农民起义了,结果几乎要了唐朝的命。
一切,都是高层决定的,唐玄宗才是“安史之乱”的那个主要源头,谁也不能怪。
转载自今日头条:蓝风破晓(已获作者授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置顶卡
千斤顶
综合
最新
热度
发表评论
蓝风观史
TA还没有介绍自己。
提问
+关注
0 个赞
共收到
0
条点评
打赏作者
推荐书单
1月推荐小说(官方书单)
都市小说推荐(官方书单)
仙侠小说推荐(官方书单)
历史小说推荐(官方书单)
娱乐小说推荐(官方书单)
月票榜(新书当月榜单)
独家完本小说
鬼畜
鬼蜮
鬼婴
阳间鬼谈
童话说鬼
我的空间
萌鬼校园
人鬼共此身
Q群
扫一扫加入Q群
APP
扫一扫下载APP
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