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第二卷 78、红玉

蒲松龄 本书目录 2024-12-29
广平有个冯老头,他有个儿子叫冯相如,父子俩都是读书人。冯老头年近六十,性格刚直,但家里总是很穷。几年间,他的妻子和儿媳又相继去世,家务活只能由他亲自来做。

有一天晚上,冯相如坐在月下,忽然看见东邻的女子从墙头上看过来。他仔细一瞧,那女子长得非常漂亮。他走近她,她微笑着,还招手让他过去,但他过去后,她既不过来也不离开。冯相如再三请她下来,她才顺着梯子过来,于是两人便同居了。冯相如问她姓名,她说:“我是东邻的女儿,叫红玉。”冯相如非常喜欢她,两人约定永远在一起,红玉也答应了。

他们夜夜往来,大约过了半年多。有一天晚上,冯老头起床,听见有女子的说笑声,偷偷一看,发现是红玉,他非常生气,把冯相如叫出来骂道:“你这个畜生在做什么!你这样落魄,还不刻苦读书,反而去学这些浮荡的行为!如果被人知道了,会败坏你的德行;如果没人知道,也会折损你的寿命!”

冯相如跪在地上,哭着说自己知道错了。冯老头又骂红玉说:“女子不遵守闺房的规矩,既玷污了自己,又来玷污别人。如果这件事被揭发,不仅会给我们家带来羞耻,还会连累到你!”骂完后,他气愤地回屋睡觉去了。

红玉流着泪说:“被你的家人责备,真是让人羞愧难当!我们两人的缘分已经尽了!”冯相如说:“我父亲在,我不能自己做主。如果你对我有情,还应该忍受屈辱和我在一起。”

但红玉言辞决绝,冯相如只能流着泪送她离开。红玉劝阻他说:“我和你之间没有媒人和父母的同意,只是私相授受,怎么能白头到老呢?这里有一个好女子,你可以娶她。”冯相如告诉她自己很穷,红玉说:“明天晚上等我,我会为你想办法。”

第二天晚上,红玉果然来了,拿出四十两白银送给冯相如。她说:“离这里六十里有个吴村,村里有个姓卫的人家,有个十八岁的女儿,因为要的聘礼太高,所以还没有出嫁。你多给她家一些聘礼,她家人一定会答应的。”说完她就离开了。

冯相如找机会跟父亲说,想去看看那个女子,但没敢告诉父亲自己有银子。冯老头觉得自己没钱,所以阻止了他。冯相如又婉转地说:“只是去看看,不行就算了。”冯老头点头同意了。于是冯相如租了匹马,去了卫家。

卫家是个农夫,冯相如把他叫出来,和他闲聊。卫家知道冯相如是书香门第,又见他仪表堂堂,心里就答应了这门亲事,但又担心冯家没钱。冯相如听出他的意思,就把银子放在桌子上。卫家这才高兴起来,请邻居做媒人,写了婚书,冯相如又进去拜见卫母。

卫家的房子很狭窄,女子靠着母亲站着,用屏风遮挡着。冯相如偷偷看了一眼,虽然她穿着粗布衣服,但神情光彩照人,他心里很高兴。卫家借了一间房子款待女婿,说:“公子不用亲自来迎娶,等稍微准备些嫁妆,就用车送过去。”冯相如和卫家定了日子就回去了。他骗父亲说卫家喜欢清白的门第,不看重钱财。冯老头也很高兴。

到了那天,卫家果然把女子送来了。女子勤俭持家,性情温顺,两人感情很好。过了两年,他们生了一个儿子,取名福儿。

有一年清明,冯相如抱着儿子去扫墓,遇到了同乡的绅士宋氏。宋氏曾任御史,因受贿被罢官,现在住在乡下,仍然作威作福。那天他也扫墓回来,看见冯相如的妻子很漂亮,就问村里人,知道她是冯相如的妻子。他料想冯相如是个穷书生,就用重金诱惑他,想让他休妻,让自己的家人去暗示他。

冯相如一听就怒形于色,但想到自己势力不如宋家,就收起怒气,笑着回家告诉父亲。冯老头非常生气,跑出去对着宋家的人指天画地,大骂起来。宋家的人吓得跑了。宋氏也很生气,竟然派了几个人到冯家,把冯老头和冯相如打得遍体鳞伤,家里像开了锅一样喧闹。

冯相如的妻子听到动静,把孩子放在床上,披头散发地喊着救人。那几个人抢过孩子就跑了。冯老头和冯相如被打得伤痕累累,躺在地上呻吟,孩子在屋里哭得撕心裂肺。邻居们都很同情他们,把他们扶到床上。过了几天,冯相如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冯老头气得吃不下饭,吐血而死。

冯相如大哭着抱着儿子去告状,从县里告到省里,官司打了好几遍,都没有得到公正。后来他听说妻子不屈而死,更加悲痛。他冤屈难伸,想在路上刺杀宋氏,但又担心他随从太多,儿子又无处托付。他日夜哀思,连觉都睡不着。

忽然有一天,一个男子来到他家吊唁。他满脸虬髯,下巴宽阔,冯相如以前从未见过他。冯相如想请他坐下问问他的来历,客人却突然说:“你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难道忘了吗?”

冯相如怀疑他是宋家派来的侦探,就姑且假装应付他。客人非常生气,瞪着眼珠子就要裂开,急忙走出去说:“我以为你是个君子,现在才知道你不过是个不值一提的粗野之人!”

冯相如看出他与众不同,就跪下拦住他,说:“我实在担心是宋家的人在试探我。现在我实话告诉你:我卧薪尝胆已经很久了。只是可怜这个襁褓中的孩子,怕断了我们冯家的香火。你是个义士,能帮我报仇吗?”

客人说:“这是妇道人家才干的事,我干不了。你想托付给别人的事,我愿意承担;你想自己干的事,我愿意替你干。”冯相如一听,就跪在地上磕头,客人头也不回地走了。冯相如追问他的姓名,他说:“如果事情不成,我不愿意承受怨恨;如果事情成了,我也不愿意接受恩德。”说完就走了。

冯相如害怕灾祸连累到自己,就抱着儿子逃走了。到了晚上,宋家一家人都睡着了,有人越过重重围墙进来,杀了御史父子三人以及一个儿媳和一个丫鬟。宋家报了案,官府非常震惊。

宋氏一口咬定是冯相如干的,于是官府派衙役去抓冯相如,冯相如逃得无影无踪,宋氏的指控更加可信。宋家的仆人和衙役到处搜寻冯相如,晚上来到南山,听见有孩子的哭声,就顺着哭声找到了冯相如,把他用铁链锁起来带走了。孩子哭得越厉害,他们就抢过孩子扔掉了。冯相如冤屈愤怒到了极点。

见到县令,县令问他:“为什么要杀人?”

冯相如说:“冤枉啊!我夜里在家,白天才出门,而且抱着孩子,怎么能越过墙去杀人呢?”

县令说:“如果你不杀人,为什么要逃跑呢?”

冯相如无话可说,不能辩解。于是县令把他关进监狱里。

冯相如哭着说:“我死了没什么可惜的,但孩子有什么罪呢?”

县令说:“你杀了人家那么多孩子,杀你一个孩子有什么可怨的?”

冯相如被革去功名,多次受到严酷的刑罚,始终没有认罪。县令这天晚上刚躺下睡觉,就听见有东西打床,震得床直响,他吓得大叫起来。全家人都惊醒过来,聚在一起点上灯烛一看,是一把短刀,锋利得像霜一样,剁进床里有一寸多深,拔不出来。

县令看见后,吓得魂飞魄散。他拿着武器到处搜寻,竟然没有踪迹。他心里有些胆怯,又因为宋家人已经死了,没有什么可怕的了,就向上级官员详细报告了这件事,为冯相如开脱罪名,最终释放了他。

冯相如回家后,家里一贫如洗,只有他一个人对着四面墙壁。幸好邻居们可怜他,给他送些吃的喝的,他才勉强活下去。他想到大仇已经报了,就高兴地笑起来;想到那场惨祸几乎让他家破人亡,就忍不住泪流满面;再想到自己半生贫困潦倒,没有延续香火,就在没人的地方放声大哭,再也控制不住自己。

这样过了半年,官府对他的追捕也松懈了。于是冯相如哀求县令,请求判还卫氏的尸骨。等安葬了卫氏后,他悲痛欲绝,在床上翻来覆去,觉得没有活路了。

忽然有人敲门,他凝神静听,听见一个人在门外和小孩子说话。冯相如急忙起来偷看,好像是个女子。门刚打开,她就问:“你的大仇已经报了,可喜可贺,你没事吧?”

声音很熟悉,但他仓促间想不起来是谁。点上灯烛一看,原来是红玉。她抱着一个小孩子,笑着跨进门来。冯相如来不及问,就抱着她大哭起来,红玉也显得很悲伤。

过了一会儿,她指着孩子说:“你忘了你的父亲吗?”孩子拉着红玉的衣服,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冯相如。冯相如仔细一看,原来是福儿。他大吃一惊,哭着问:“孩子是从哪里来的?”

红玉说:“实话告诉你,以前说的东邻女子是假的,我其实是狐仙。昨晚我走路时,看见孩子在山谷里哭,就抱回来在秦地抚养。听说你的大难已经过去了,所以就带他来和你团聚。”冯相如挥泪感谢她,孩子在红玉怀里,就像依偎在母亲身边一样,竟然不认识父亲了。

天还没亮,红玉就匆匆起床,冯相如问她原因,她回答说:“我想离开这个地方。”冯相如裸体跪在床头,哭得抬不起头来。红玉笑着说:“我是逗你玩呢。现在我们家刚经历变故,必须早起晚睡,辛勤劳动才行。”于是,她开始除草、扫地,干起了像男子一样的活计。

冯相如担心家里贫穷,无法自给自足。红玉说:“你只管专心读书,别管家里是赚是赔,或许我们还不至于饿死。”接着,她拿出金子购买纺织工具,租了几十亩田地,雇佣人来耕种。她自己则拿着锄头除草,用藤蔓修补房屋,每天都这样辛勤劳动。

邻居们听说红玉非常贤惠,都更加乐意资助他们。大约过了半年,他们家的人口兴旺,生活富裕,就像那些有钱人家一样。冯相如说:“我们家从灰烬中重建,都是你亲手创造的。但还有一件事没有安排好,怎么办呢?”红玉追问是什么事,冯相如回答说:“考试的日期快到了,我的秀才功名还没有恢复呢。”红玉笑着说:“我之前已经用四两银子托人帮你恢复了功名,记录在案。如果你等我说,那就耽误太久了。”冯相如听后更加精神振奋。这一年,他果然在乡试中中了举人。

这时,他已经三十六岁,拥有广阔的田地,宽敞的房屋。红玉身姿袅娜,仿佛随风欲飘,但干起活来却比农家妇女还要能干。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她的手也像脂肪一样细腻。她自称二十八岁,但别人看她,总觉得她像二十岁左右的人。

异史氏说:“她的儿子贤能,她的丈夫有德行,所以他们得到的回报也很慷慨。不仅人慷慨,连狐狸也慷慨。这样的遭遇真是奇特啊!然而那些当官的却漫不经心,让人气愤填膺。如果刀能稍微偏离一点,不砍在床上,那该多好啊!如果让苏子美(宋代文学家)读到这个故事,他一定会举杯痛饮,感叹说:‘可惜啊,那一刀没有砍中!’”

赞赏

已有 0 人打赏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共收到 0 条书评
目录
书详情
加书签
官方QQ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