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第三卷 95、连锁

蒲松龄 本书目录 2025-01-08
杨于畏搬到了泗水河边居住,他的书斋紧邻着旷野,墙外有许多古墓。夜里,他能听到白杨树叶子在风中沙沙作响,声音就像波涛翻滚一样。夜深人静时,他点亮蜡烛,心中感到更加凄凉,这时,忽然听到墙外有人吟诗:“玄夜凄风却倒吹,流萤惹草复沾帏。”这句诗反复吟诵,声音哀怨凄楚。杨于畏仔细一听,觉得这声音纤细柔美,像是女子的声音,心中不禁起了疑惑。

第二天,他查看墙外,却没有发现任何人影,只有一条紫色的带子遗落在荆棘丛中。他把带子拾起来,放在窗台上。到了夜里二更时分,又听到了和昨天一样的吟诗声。杨于畏搬来凳子登上去看,吟诗声立刻停了下来。他明白这是鬼在吟诗,但心里却对她产生了倾慕之情。

第二天晚上,他伏在墙头下等候,快到一更天时,有一个女子轻盈地从草丛中走出来,手扶着小树,低着头哀声吟诗。杨于畏轻轻咳嗽了一声,女子突然跑进荒草中不见了。从此,杨于畏每晚都在墙下等候,听到女子吟完诗后,他就隔着墙接下去吟道:“幽情苦绪何人见?翠袖单寒月上时。”

过了很久都没有动静,杨于畏才回到屋里。刚坐下,忽然看到一个美丽的女子从外面走进来,向他行礼说:“君子真是风雅之士,我因为害怕所以一直躲避着你。”杨于畏很高兴,拉着她坐下。女子瘦弱畏寒,好像连衣服都撑不起来。杨于畏问她住在哪里,为什么在这里停留这么久。

女子回答说:“我是陇西人,随着父亲流落到这里。十七岁时突然得重病去世,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在九泉之下,荒野之中,我孤苦无依。我所吟的诗都是自己写的,用来寄托心中的幽怨。有时想吟却吟不出来,蒙你代为接续,让我在九泉之下也感到了欢乐。”

杨于畏想和女子亲热,女子却皱着眉头说:“我这个九泉之下的朽骨,不能和活人相比。如果有幽欢,会折损你的寿命,我不忍心祸害你。”杨于畏只好作罢。他开玩笑地把手伸进女子的怀里,摸到的却是像鸡头一样的肉,依然是处女之身。

他又想看女子裙下的双足,女子低头笑着说:“你这个轻狂的书生太胡闹了!”杨于畏把玩着女子的手,看到她穿着月色锦袜,用一缕彩线系着;再看另一只脚,也是用紫带系着。他问女子为什么两只脚不都用紫带系,女子说:“昨晚因为害怕你而躲避,不知道把另一只紫带遗落在哪里了。”

杨于畏说:“我给你换一条吧。”于是就从窗台上取下紫带递给女子。女子惊讶地问这条紫带是从哪里来的,杨于畏就把实话告诉了她。女子于是解下彩线,用紫带系好。

他们一边翻看书案上的书,忽然看到《连昌宫词》,女子感慨地说:“我活着的时候最爱读这首诗。现在看起来,就像做梦一样!”他们谈论诗文,女子聪明伶俐,惹人喜爱。他们剪烛西窗,就像得到了良友一样。

从此以后,每到夜里,杨于畏只能听到女子轻微的吟诗声,过了一会儿,女子就来了。她总是嘱咐杨于畏不要泄露秘密,说她从小胆小,害怕有恶客侵犯。杨于畏答应了。

两人感情深厚,虽然没有发生关系,但闺房中的亲密程度,比画眉还要胜过。女子经常在灯下为杨于畏写字,字迹端庄秀丽。她又自己挑选了一百首宫词,抄录下来诵读给杨于畏听。

她还让杨于畏准备棋盘和琵琶,每天晚上教他下棋和弹琵琶。有时她还会挑弄琴弦,弹奏出“蕉窗零雨”的曲调,让人心酸;杨于畏不忍心听下去,她就会弹奏“晓苑莺声”的曲调,顿时让人觉得心情舒畅。他们挑灯夜谈,乐而忘返,直到看到窗上有曙光,女子才慌张地逃走。

有一天,薛生来访,正好碰到杨于畏白天睡觉。他看到杨于畏的屋子里有琵琶和棋盘,知道这不是杨于畏所擅长的。他又翻看书卷,看到字迹端庄秀丽,更加怀疑了。杨于畏醒来后,薛生问他这些戏具是从哪里来的,他回答说想学一学。薛生又问诗卷是谁的,他托词说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

薛生反复查看诗卷,看到最后一页有一行小字写着:“某月日连琐书。”他笑着说:“这是女子的名字,你怎么能这样欺骗我呢?”杨于畏非常尴尬,无言以对。薛生一再追问,杨于畏实在没办法,只好把实情告诉了他。薛生请求见一见这位女子,杨于畏因为女子有嘱咐,所以不肯。

但薛生仰慕之情殷切,杨于畏不得已答应了。到了夜里,女子来了,杨于畏为她介绍了薛生。女子生气地说:“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喋喋不休地告诉别人!”杨于畏把实情告诉了女子,女子说:“我们的缘分尽了!”杨于畏百般安慰解劝,但女子始终不高兴,起身离开了,说:“我先暂时避开一下。”

第二天,薛生又来了,杨于畏代女子拒绝了。薛生怀疑杨于畏在敷衍他,傍晚时带着两个同窗好友来了,故意吵闹,整夜都不安静。杨于畏对他们很不满,但也没有办法。众人看到连续几个晚上都没有动静,就打算离开。

忽然听到吟诗声,他们一起听起来,声音凄婉欲绝。薛生正侧耳倾听呜呜,突然有一个武�生王某,他搬起让人一块闷大石头得扔过去!”,吟诗大喊道:“装模作样不见客,哪里能写出好句子来!声顿时停了下来,众人都非常怨恨王某。杨于畏怒形于色。第二天,众人才一起离开。

杨于畏独自住在空荡荡的书斋里,希望女子能再来,但始终没有踪影。过了两天,女子忽然来了,哭着说:“你招来了恶客,差点吓死我了!”杨于畏连忙道歉,女子匆匆离开,说:“我本来就说缘分尽了,从此别过了。”杨于畏想挽留她,但已经不见了踪影。从此以后,一个多月过去了,女子再也没有来过。杨于畏思念她,形容憔悴,无法挽回。

有一天晚上,杨于畏正在独自饮酒,忽然女子掀开帘子走了进来。杨于畏高兴极了,说:“你原谅我了吗?”女子泪流满面,默不作声。杨于畏急切地询问她,她想说又忍住了,说:“我负气离开,又急着来求人,难免感到惭愧。”

杨于畏再三追问,她才说:“不知道从哪里来了一个卑鄙无耻的小人,逼着我做他的妾。我想到自己出身清白,怎么能屈身于车夫马卒之类的鬼呢?但我一个弱女子又怎么能抗拒得了呢?如果你把我当作你的妻子,就一定不会听任我自己去谋生。”

杨于畏大怒,气愤得想要拼命,但考虑到人鬼殊途,无能为力。女子说:“明天晚上早点睡觉,我邀请你到梦中相见。”于是他们又开始交谈起来,一直坐到天亮。

女子临走时嘱咐杨于畏不要白天睡觉,留着精神等晚上相见。杨于畏答应了。于是他在午后稍微喝了一点酒,趁着酒意上床躺下。忽然看到女子来了,递给他一把佩刀,拉着他的手就走。他们来到一个院落里,刚关上门说话,就听到有人敲门。

女子惊慌地说:“仇人来了!”杨于畏打开门冲了出去,看到一个戴着红帽子穿着青衣的人,嘴上长着刺猬一样的毛。那个人怒气冲冲地瞪着他,说话凶狠无礼。杨于畏大怒,向他奔去。那个人抓起石头就扔过来,像急雨一样密集。有一块石头打中了杨于畏的手腕,他无法握住佩刀。

正在危急关头,远远看到一个人腰间插着箭在野外射箭。仔细一看,原来是王生。他大喊着求救。王生张弓搭箭迅速赶到,射中了那个人的大腿;再射一箭,那个人就倒下了。杨于畏高兴地向王生表示感谢。王生问明了原因后,也很高兴自己以前的罪过可以得到弥补,于是和杨于畏一起进入女子的房间。

女子害怕得瑟瑟发抖,远远地站着不说话。案子上有一把一尺多长的小刀,镶嵌着金玉,光彩夺目。王生赞叹不已,爱不释手。他和杨于畏稍微说了几句话后,看到女子又惭愧又害怕的样子很可怜,于是就出去了。

杨于畏也自己回去了,两人分别而去。杨于畏也自行回家,翻墙时不慎摔倒,这一摔竟让他惊醒过来,听见村里鸡鸣声已四起。他感到手腕疼痛难忍,早晨一看,发现皮肉已经红肿。

正午时分,王生来了,便谈起了他昨晚所做的离奇梦境。杨于畏问道:“梦里有没有射箭的情节?”王生惊讶于他为何会事先知道。杨于畏伸出自己的手给王生看,并把之前的事情告诉了他。王生回想起梦中女子的神情,遗憾当时没有真正看清她的面容。他自认为对女子有功,于是再次请求杨于畏为他引见。

到了夜里,女子前来道谢。杨于畏把功劳归给王生,并表达了他们的诚意。女子说:“对于您的帮助,我义不敢忘,但他(指王生)那副雄赳赳的样子,我实在害怕。”

过了一会儿,她又说道:“他喜欢我腰间的佩刀,这把刀其实是我父亲出使粤中时,花费百金购得的。我非常喜爱它,所以用金丝缠绕,明珠点缀。大人怜惜我早逝,便用它来殉葬。现在我愿意割爱相赠,看到这把刀就如同看到我一样。”

第二天,杨于畏向王生转达了女子的心意,王生非常高兴。到了夜里,女子果然带着刀来了,她说:“嘱咐他要好好珍惜,这可不是中原的东西。”从此,他们之间的往来又恢复如初。

过了几个月,有一天,女子在灯下笑着看向杨于畏,似乎有话想说,但三次欲言又止,脸颊泛红。杨于畏抱着她询问,她回答说:“长久以来承蒙你的宠爱,我因受了你的人气,日日食人间烟火,白骨都有了生机。但还需要生人的精血,我才能复活。”

杨于畏笑道:“是你自己不肯,难道是我故意吝啬吗?”女子说:“交配后,你一定会大病一场,但用药可以治愈。”于是两人欢好。事后,女子又说道:“还需要一点生人的血,你能忍痛相爱吗?”

杨于畏拿起利刃刺破手臂出血,女子躺在床上,让血滴入她的肚脐中。起身后,她说:“我不会再来了。你记住百日之约,看到我坟前有青鸟在树上鸣叫时,就立即挖开坟墓。”杨于畏恭敬地接受了她的嘱咐。出门时,女子又叮嘱道:“一定要记住,不要忘了,无论是早是晚都不行!”说完她便离去了。

过了十多天,杨于畏果然生病了,腹胀得几乎要死。医生给他投药,排出像泥一样的恶物,十天后他痊愈了。算到百日之时,他让家人扛着铁锹等候。太阳落山后,果然看到两只青鸟在树上鸣叫。

杨于畏高兴地说:“可以了!”于是他们斩断荆棘挖开坟墓,只见棺材已经腐朽,而女子的容貌却如同生前一样。触摸她时,还感到微微有些温暖。他们给她穿上衣服抬回家放在温暖的地方,她呼吸微弱,细若游丝。渐渐地给她喂热汤,半夜时她苏醒过来。她常常对杨于畏说:“这二十多年就像一场梦啊。”

赞赏

已有 0 人打赏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共收到 0 条书评
目录
书详情
加书签
官方QQ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