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背景设置

加入书签 我的书签

说唐(说唐演义全传)第4页

将军虽有旧仇,亦只好待时而动,料不能再兴齐室,何不归我大隋,老夫自当保奏将军,永镇燕山,世守此职:不知将军意下如何?”罗艺闻言,想了一想,就说道:“你要俺顺隋,必依俺三件事,俺就顺隋;如若不依,俺誓死不降。”

杨林道:“将军,是那三件事?”罗艺道:“我虽降隋,第一件:是俺部下兵马,须听俺调度,永镇燕山;第二件:俺名虽降隋,却不上朝见驾,听调不听宣;第三件:凡有诛戮,得以生杀自专。”

杨林笑道:“将军,此三件乃易事耳,都在老夫身上。”

遂令三军退回十里。

罗艺见杨林退兵,亦令三军退十里。

杨林道:“将军不放心,老夫同将军到燕山府,动表奏闻圣上,候旨下然后回去。”

罗艺大喜,同杨林并辔而行,及到燕山府,请杨林入城,大排筵宴,款待杨林。

杨林忙修表章,令差官至长安奏上,隋主闻奏,即差窦建德赍诏到燕山府来。

罗艺闻之,出城迎接天使,窦建德入城,开读诏书:奉天承远皇帝诏曰:今据靠山王所奏,燕公罗艺,廉明刚勇,堪为冀北屏藩。

今加封为靖边侯,统本部强兵,永守冀北,听调不听宣,生杀自专,世袭所职,无负朕意。

钦哉!谢恩!

罗艺接过圣旨,大排筵宴,厚待天使,又赠杨林、窦建德金银彩缎,次日排酒长亭,与杨林饯别,亲送十里而回。

那杨林、窦建德二人回朝,尚在路中,忽报登州海寇作乱,上岸抢劫居民。

杨林闻报,对窦建德道:“汝且先回复旨,老夫亲往登州,剿灭海寇。”

遂领兵望登州而来。

那海寇闻知杨林兵到,不敢交战,各各散去,杨林只扑个空。

但见那里人烟稀少,城池倒坏,杨林十分叹息。

就上表奏闻,自愿镇守登州。

叫军士招集民工,整治府库,修筑城垣,不一年,把登州修得十分齐整,不在话下。

再说李渊当日不受晋王礼物,晋王不喜道:“我已内外都谋成,不怕你怎的!若我如愿,必杀此老贼,方消我恨。”

那杨素得了晋王厚礼,百般谤毁太子,又知文帝惧内,最听妇人谗言,每每乘内宴时,在皇后面前,称扬晋王贤孝,挑拨独孤皇后。

妇人见识浅簿,认以为真,常在文帝面前,冷言冷语,弄得文帝十分猜疑,常常遣人打听太子消息。

到开皇三年十月,有东宫幸臣姬戚出首太子,说:“东宫叫师姥卜吉凶,道圣上忌在十八年,此期速矣!又于厩中养马千匹,欲谋悖逆之事。”

文帝闻言,料事已真,不觉大怒。

即召太子,太子跪在殿下,宣读诏书,废太子为庶人,立晋王为太子,宇文述为护卫。

东宫旧臣唐今臣、邹文胜等,皆被杨素诳奏斩首。

朝廷侧目,无敢言者。

大夫袁旻,与文林郎杨孝政同奏道:“父子乃天性至亲,今陛下反听谗言,有伤天性。

况太子这事,又无实据,今依臣奏,将杨素、姬戚以诬罪太子之事反坐,伏乞陛下边斩杨素等,朝野肃清,臣等幸甚。”

文帝闻奏大怒,将杨、袁二臣,并皆拿下,再无敢言者。

只有李渊上疏道:“太子所谋事情,俱无实据,又无对证。

今既废黜,不可加罪,还宜悯恤。”

文帝览疏,虽不全听,却给太子五品俸禄,终养于内苑。

晋王见李渊这疏,一时大怒,即召宇文述、张衡什仪道:“这李渊明明是为斩张丽华之故,恐我怀恨,怕我为君,故上这疏。

必须杀此老贼,你我方得安稳!”张衡道:“杀李渊有何难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三回 造流言李渊避祸 当马快叔宝听差

晋王忙问道:“欲杀李渊,如何不难?”张衡道:“主上素性猜忌,常梦洪水淹没部城,心中不悦。

前日郕公李浑之字,名唤洪儿,圣上疑他名应图谶,叫他自尽。

如今可散布流言,说渊洪从水,却是一体,未有不动疑者!主上听信谣言,恐李渊难免杀身之祸。”

晋王大喜。

自此张衡暗布流言,道:“李子结实并天下,杨主虚花没根基。”

又道:“日月照龙舟,淮南逆水流,扫尽杨花落,天子季无头。”

初时乡村乱说,后来街市传喧,巡城官禁约不住,渐渐传入禁中。

晋王故意奏道:“里巷妖言,大是不祥,乞行禁止。”

文帝听了,甚是不悦,但心中疑在李浑身上,不以李渊为意。

登时发下圣旨,把李浑合家五十二口,拿赴市曹斩首。

又有晋王心腹方上安伽佗奏道:“李氏当为天子。

皇上可尽杀姓李之人。”

丞相高颎奏道:“主上若专务杀戳,反致人心动摇,大为不可。

如主上有疑,可将一应姓李的不用便了。”

此时蒲山公李密,与杨素相交最厚,杨素要保全李密,遂赞美高颎之言,暗叫李密退避(按李密后兵反金墉,称魏公)。

其时在朝姓李者,皆解兵权归田里,李渊也趁这势乞回太原,圣旨准行,令他为太原留守,刻日起程。

上一页详情 末页 下一页

离线缓存

整本离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