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游记(明朝出现的四种神魔小说合称)第101页
不觉光阴易过,转眼西霞国王又享十五年太平之基矣。
一日,国王升殿,众臣朝罢。
国王曰:“孤今年五十有八,年亦老矣,懒治国政。
今者太子长成,孝道可观,堪为一国之主。
孤今传位于太子玄晃矣,尔等之意如何?”众文武俯伏奏曰:”我主慈爱之君,太子孝顺之主,岂有不可?”国王大喜,即宣出太子。
太子至殿,山呼毕,国王亲捧国玺付太子。
太子行二十四拜,跪接玉玺。
国王退入养老宫,太子转身即位,大赦天下,宴众群臣。
出旨选三十六宫、七十二妃。
自十五岁登基,治太平基业一十五年。
正宫皇后范氏,生下一子名继昌,年有一十二岁,聪明伶俐。
话分两头。
却说妙乐天尊自送祖师三魂七魄去西霞之后,有三十年,恐祖师贪心不厌,迷却本来面目。
一日在云头,看见国王要去拜会,驾一祥云坠下西霞国城外,欲要转祖师回头。
远远遥望,见国王摆驾而来,天尊将身一变,变作一道士,在路旁坐下,不言不语,若泥壁如来。
前官喝去不动,回奏国王。
国王曰:“若不惧孤者,莫非是一有道德者?待孤驾至一观。”
驾到道人身旁,道人亦不动身。
国王见道人容貌端正,自思必是好人。
吩咐手下住驾出辇,来与道士施礼。
道士动身回礼毕。
国王问曰:“道士因甚坐于路上,不言不语,必有其故?”道士曰:“臣无他故,见陛下走错路头,欲来指陛下迷路。”
王曰:“寡人有前官引路,何曾有错,要卿指示?”道士曰:“前官只能指阳间今生之路不错,臣来指陛下阴间来世之路。”
王曰:“听卿之言,能指来生之路,莫非仙乎?”道士曰:“山人也。”
王又曰:“卿何以知来世?”道士曰:“夫知今生即知来世,知乐极即知生悲,知聚会即知离别。
莫言来世,虽百世可知也。”
王又曰:“何以见得?”道士曰:“昔日梁武帝曾有诗云:名利虚花水上鸥,酒色财气似牵牛;眼前逍遥容易过,久后终是一枯骸。”
王听罢,言曰:“卿既知超生免死之方,请回孤朝中,指示孤之来因。”
道士闻言,假作战惊之状,大哭奏云:“臣因十岁出家,今四十有五,未曾敢错了念头,决不敢入地狱之门。”
国王闻言大怒,呼驾前指挥韩通斩道士。
道士容貌不改,奏曰:“斩贫道不妨,且问我主原是甚人降生?”王曰:“吾不知之,汝知之乎?”道士曰:“贫道安有不知?”国王曰:“汝乱言可知百世,将何以考?分明是汝脱死之言。”
道士大笑曰:“安无考证,将言抵死。”
国王曰:“将何以证?”道士曰:“可命取水一盆,照之便见。”
国王闻言,即命韩通取水一盆来到。
道士请国王去照。
国王一照,见一仙与玉帝对镜讲话。
道士问曰:“陛下曾见甚物否?”王曰:“无他,止有一仙与玉帝讲话。”
道士曰:“请王再照。”
王又照见小盆有一头牛,在田耕锄。
道士又问曰:“此回见什物否?”王曰:“亦无他,止见一头牛,在田中耕锄。”
道士曰:“陛下省得否?”王曰:“不知。”
道士曰:“玉皇大帝乃陛下一魂化身。
仙人乃陛下今生可修者。
陛下今生不修,来世即为牛矣。
此现三世之形容。”
国王听罢,心中疑道士行妖法,谎他修行,传旨令韩通向前斩道士。
道士见韩通近身,吹一口气,将韩通吹倒在地,驾云腾起半空中。
国王一见道士腾空,悔之不及,望空下拜,欲求赦前罪过。
道士在半空微笑吟云:“富贵谁不欲,贫穷谁所受?贫修而能富,富迷终受穷。
泰极终遇否,否极有泰来。
贵高难免死,乐极见悲哀。
畜前人所目,人后畜中排。
君不离乐处,难免为牛态。
成畜如此若,万劫不复回。”
国王听罢大惊,伏地告曰:“寡人愿归依仙长,欲离国中,何处修行?”道士在空中答之:“真心归佛道,早入灵鹫山。”
国王唯唯依命,于青华亭上坐下,对群臣言曰:“孤今弃国出家,去灵鹫山,汝等众臣,不必随驾,可回朝立孤太子继昌即位,各以忠心扶国。”
众臣俯伏奏曰:“天下修行者多,岂有凡胎能为仙者?况且陛下为君,视民如子,焉有轮回随畜之报?此必妖术无疑。
乞陛下参详参祥,免有他日之悔。”
王曰:“寡人去心难留,非卿等可谏,死不入国,不必多言。”
众臣只得从旨。
又奏曰:“陛下此去,当用数百人为保驾,臣等方才放心。
国王笑曰:“孤在国,知有此躯,出家则不知矣?何用保驾?卿等不必再言。”
离线缓存
整本离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