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七国志(明代历史小说合集)第100页
天既怜齐祀而复之,未有不复其君而复其臣,不复其正支而复其旁支者。
大王,齐君也,正支也;田单,齐臣也,旁支也。
名分具在,乌容僭窃?大王请安俟之。
迎大王之法驾,不日将至也。”
襄王尚未深信。
果迟不得数日,田单迎请之表并文武车驾皆至矣,襄王方大喜,自夸道:“寡人内有贤妃,明于天道;外有王孙大夫,明于人事。
内外来辅,吾无忧矣。”
后人有诗,单赞王孙贾道:不有精诚贯古今,谁人肯向死中寻?千秋明眼于兹看,故识将军忠义心。
又有诗,单赞君王后道:君在微时早识龙,故行权变以相从。
此皆深信天之道,岂是人间悦与容。
襄王心定了,因出见文武,择日启行。
到了临行,莒州从龙诸臣想起淖齿弑齐王之事,恐怕有祸,尽推推诿诿,不敢上前。
惟王孙贾奋然道:“君辱,臣且从死,何况复国之大荣,乃退缩如此!吾实耻之。”
因脱去朝服,亲为御车而行,众文武方踊跃而从行。
不日到了临淄,田单亲率文武将士迎请入城。
临淄百姓,夹道而观,尽道方重见新王。
欢呼之声动地。
襄王迎入宫中,直待郊过天地,飨过宗庙,然后临莅朝见。
众臣朝毕,先宣田单上殿,赐坐,说道:“齐国已危,今得复安;齐国已亡,今得复存。
然当其危亡,非叔父之精诚,谁能任之?非叔父之才勇,虽任之,亦不能破燕复齐。
如此细思之,皆叔父之功。
叔父之功,上既重立宗庙,下复安辑人民,即敬承宗祀,未为不可。
乃念源流,不忘根本,推寡人主齐之嗣,则其纯忠血义可泣鬼神。
寡人不肖,何能图报?但念叔父知名始于安平,今即拜叔父为安平君,食邑万户,东至夜邑,西至淄上,卿报其功之万一。
国方多事,再拜叔父为相国,以佐寡人之不遐。”
田单拜谢辞出。
正是:效力不矜臣子义,降封成礼帝王恩。
但愁恩义有时失,君负臣辜不忍言。
襄王又召王孙贾上殿,褒美之道:“淖齿乱齐,坐拥蜂虿,流毒甚深,一时荷戈,尽皆袖手。
汝文臣,手无寸铁,乃能左袒一呼,招集义士诛之。
虽奉贤母之教,而一腔忠勇,千古不磨矣。”
其进爵拜为亚卿,其母赠贤德夫人。
王孙贾拜谢。
然后,从龙之臣并有功将士,皆一一行赏。
又备车驾,迎请君王后入了后宫,又加赠太史后之官。
太史后苦辞不受,绝迹不见君王后之面。
君王后重父,持礼敬之,倍于常时。
齐国一番得失,至此始定。
正是:王暴虐须臾事,酿作兴亡三十年。
但愿君王行正道,何愁社稷不安全。
再表田单,自受封为安平君,食邑万户,甚是享用。
忽一日,在朝文武查点所复齐城,尚有聊城、狄城未下,因奏知襄王。
襄王因召田单说道:“全齐赖叔父大功,尽皆克复,惟狄城恃顽,聊城逞强,竟不肯下,却将奈何?”田单道:“狄小,虽垂手可即破,容臣先往破之,再破聊城可也。”
襄王听了大喜道:“叔父肯往,自不足平。”
田单辞出,因领兵三万,前往攻之。
时有一义士,姓鲁名仲连,为人好义,有气节,又多才智,虽是齐人,常遨游列国,往往为人解纷排难,而一毫不取其利,故诸侯闻其名,多重之,此时,正在齐国。
田单闻知,因往拜见。
鲁仲连见田单拥重兵,有出兵之意,因问:“田将军既以火牛之妙计,复有全齐,功已成矣,名已立矣,何不安享,保全功名,乃复拥重兵,又将焉往?”田单道:“全齐虽复,尚有狄城作梗,为齐王忧,故单请往下之。”
鲁仲连道:“狄城未下,将军倘遣他将往攻,自可一鼓而得。
将军将自往,以愚料之,必不能下。”
田单听了道:“以三万之众,转不能下狄邑一小城,此何故也?愚所不解。”
鲁仲连但笑而不答。
田单心中不服,因不谢而辞出,竟领兵至狄,因围攻之,以为旦暮可得。
离线缓存
整本离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