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七国志(明代历史小说合集)第90页
臣德威并用,欲以彰大王之仁义。
莒州、即墨二城,至今未下,臣之罪也,即有人言,亦其宜也。
即蒙大王知臣有素,不信其言,不加罪戮,臣已感恩无地,奈何复辱明诏,谕立臣为齐王?大王既下诏立臣为齐王,则是大王亦疑臣实有此心矣。
若实有此心,则是臣为拥兵要挟之奸人矣,则是臣为变节之匪人矣。
臣素奉敬君子,君臣之节凛然,决不自辱以负大王之知。
乞大王收回成命,容臣展布腹心于始终,则君臣一日之雅,可垂千秋矣。
若必强臣为不义,臣有死而已。
不胜惶悚之至。
燕昭王看了乐毅表章,见其抵死不肯受齐王之命,因大喜,谓群臣道:“我就知昌国君不负寡人,今果然矣。
如寡人于昌国君,亦可谓无负矣。”
只因君臣无负,有分教:父不能保其子,身不能保其死。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十四回 燕不幸丹药亡君 齐有谋流言易将
诗曰:君臣相得明如日,无奈君身又逝云。
总是天心成败定,故教人事忽纷纭。
又曰:他人为政尚思谗,自听谗言自不难。
只道夺他权与柄,谁知失足自江山。
话说燕昭王见乐毅不受齐王之命,一发信任不疑。
此时,报仇雪耻俱已遂心,无复他想,遂在宫中快乐,惟恐不寿。
遂有一班方士,哄诱他神仙之术,点炼金石丹药,以求长生。
正是:家国深仇才得复,又忧性命望丹成。
始知人事心难死,烦恼贪嗔日夜生。
昭王修炼丹药,且按下不提。
却说乐毅在临淄,见昭王不听宋玺之言,深感知己,誓欲尽灭全齐以报之,日以二城未下为忧,商量攻打。
忽一个门客,叫做范平,进而说道:“元帅学贯天人,识穷今古,岂不知地尚不满东南,天且倾于西北,何况人事,安能有尽成之功?元帅一战胜齐,不数月下齐七十余城,功已伟矣,名已成矣。
又毁齐宗庙,迁齐重器,燕君之仇已报矣,耻已雪矣。
即五霸之烈,至此已无以复加矣!何不飘然长往,使天下想慕,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岂不高哉?即不能,亦宜辞归,以享昌国之俸,而全其名节。
乃恋此二城三年于兹,仁义不能速施,威武未免少挫,中山之谤亦已再见,虽明主不听,得以保全,然怨已结矣,隙已生矣。
设或燕王一旦捐馆,恐不能高拥油幢,常如今日也。
纵元帅雄才大略,临时自有变通,窃恐虎其头、蛇其尾,终为美玉之一玷。
且天道循环,不能尽如人意。
往者,齐王遣匡章乱燕,以为尽有全燕,夫岂料燕大王又能复国?即料燕大王能复国,亦不料燕大王能求元帅奇才,能于三十年后报仇雪耻,尽有其全齐如昔日也。
今日元帅已破齐,如昔日齐之破燕矣,又焉知天道独在燕而不在齐乎?”
乐毅道:“此事吾久已知之,故缓二城之攻。
但受燕王之恩甚厚,感燕王之知甚深,今二城未下,一旦委去,是勇于保身,怯于亲王,心有不忍,故尚思尽力,不计其他。”
范平曰:“此固元帅之忠也。
但力有可尽,连下齐城已尽之矣,今留齐三年,而二城如故,似力无可尽矣。
力无可尽而必欲强尽之,恐一旦有变而前功尽弃,又智者所不为,以元帅高明而反为之,此遇所不解也。
故窃献刍荛,乞元帅察之。”
乐毅感其意而深谢之。
然以昭王春秋无恙,又念燕纵不能破齐,而齐必无如燕何,下二城之事小,保七十城之事大,故因循未决。
不期昭王因好神仙,吃得方士的金石丹药过多,一旦药性发作,医救不来,遂于周赧王三十六年薨矣。
后人有诗惜之道:高筑金台立大名,报仇雪耻尽功成。
正宜长享千秋乐,却被金丹误此生。
昭王既崩,太子乐资嗣位,是为惠王。
这惠王为人愚暗,性又多疑。
一向为太子时,见了乐毅倚着昭王宠幸,全不在太子面上致些殷勤,已不甚欢喜。
又因进谗乐毅之过,被昭王笞了二十,一发怀恨在心。
今既嗣立,便思量着要算计他,却因乐毅拥兵在外,权位甚重,一时动他不得,又因郭隗等一班老臣,时时称说乐毅之功,理当优待,只得隐忍不发了。
乐毅闻知昭王晏驾,不禁大恸,就要辞职还朝,因碍着燕王初立,恐有形迹,只得暂且忍下。
不期田单打听得新燕王即位,不胜欢喜,因告人道:“齐之恢复,其在燕之新王乎?”人人听了,俱不信道:“燕虽易主,兵权仍是乐毅执掌,总是一般。
燕新王又不临阵,如何在他身上得能恢复齐邦?”田单微笑道:“非汝等所知。”
因悄悄使人到燕都去打听:新王与乐毅厚薄如何?近日所用何人?所行何事?
离线缓存
整本离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