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背景设置

加入书签 我的书签

前后七国志(明代历史小说合集)第103页

自乐英自杀后,齐兵得志,只怕还要杀过界来,夺取燕邦。

大王须要做准备。”

  惠王听了,方慌了手脚,道:“事至如此,却将奈何?”欲召朝臣商议,而满朝臣子无一人能知国事,欲要召郭隗、剧辛来计较,又因为听信骑劫之言,一向疏斥在外,要见他又无颜面。

然事到此时,千思万想,并无别路,只得使重臣召他二人入朝。

  郭隗与剧辛虽被惠王疏斥,未免怏怏,今既来召,又不敢违逆,只得勉强来见道:“骑劫代将之事如何了?”燕王满面羞惭道:“寡人愚昧,不听二卿良言,误用骑劫,果失大事,今悔已无及。

这且慢论。

但闻得齐兵乘胜,不以复齐为幸,又欲加兵于燕,以报王之仇。

寡人闻知,甚是惊慌。

即便传言不实,然新败之后,不可不防。

故求教二卿,或是还该选将,或是还该求贤?求二卿念先王之好,不以愚昧介怀,指示一二,寡人当一一听从。”

  郭隗道:“齐新复国,抚有旧疆,意亦足矣,未必更生他想。

所传加兵于燕者,虚声也。

只消拜乐乘为将军,谨守燕境,可保无他,此不足虑也。

但臣还有一虑。”

  惠王道:“贤卿舍齐之外,更有何虑?”郭隗道:“齐虽与燕称为敌国,然燕之下齐,实报燕先王之仇也。

既报其仇,原不当尽有其国。

今齐国既复,则天理人情俱已平矣,是故不为深虑。

今燕与赵唇齿也,宜礼尚往来,相与保守。

臣近闻:赵王怒大王以破齐骄矜,往往失礼,每每一意图燕。

今昌国君被废失城,礼宜还朝,又不还朝而归赵。

不还朝,则本朝疏也;归赵,则赵亲也。

昌国君归赵之后,大王竟不复存问;妻子在燕,大王又无所加礼,此皆生衅之端也。

若昌国君有罪于燕则可也,况昌国君于燕,但闻其一战下齐,但闻其六月而下齐七十二城,但闻先大王立其为齐王,而昌国君誓死辞而不受,未见其自立为王也。

即莒州、即墨二城之未下,亦不过仅支朝夕,以待其数,虽不下犹下也,何尝敢以一失相加遗?由此观之,则是昌国君于燕,实有功而无罪也。

大王不知是何主见,乃进骑劫而退昌国君。

进骑劫者,以骑劫为能也。

使骑劫果有寸长,能一战而成下二城之功,则昌国君自愧无能而远避矣。

乃骑劫一败涂地,不独不能下二城,并七十余城俱失去,何以服昌国君之心?大王方才说,或是要求贤,此虽非大王真心,即便大王果真心求贤,天下见大王待前贤如此之薄,又谁肯复出而倾肝胆于大王哉?”

  惠王听了,赧然不答,低徊半晌,方说道:“寡人已知过矣。

但为今之计,却将奈何?”剧辛因说道:“臣闻人惟求旧。

大王既已知过,可修书一封,备述其从前之误,细陈今悔过之私,使人往赵致于昌国君,求其归国,以全旧好。

倘肯归国,燕虽小,无虑不安;即怀恨不肯归国,而稍申情礼,亦可消其郁郁不平之气,而无他患也。”

惠王深以为然,因命人修书往赵国迎请乐毅。

正是:明珠在掌不知贵,失却重于天下求。

只恐水流归大海,等闲安肯复回头!

  惠王修书,差人往赵迎请乐毅,且按下不提。

  却说乐毅自骑劫来代将之后,归到赵。

因在燕为官,功名显达,今一旦被弃归赵,不敢私自回里隐居,只得报名来朝见。

赵王大喜,因赐坐道:“昌国君本是赵国人,乃于燕国立功名,使寡人无颜,往往因以为恨。

今幸燕之子孙无享国之福,失礼于乐君,使乐君重动故国之思,来见寡人,寡人何幸也!”

  乐毅逊谢道:“微臣蒙大王长养之恩而不知报,乃流落他邦,为人犬马。

今遭弃逐,始恋首丘,背主之罪,何可胜言!乃蒙大王不加显戮,反温谕有加,真天地之洪恩,父母之至爱,感激之下,不知有顶踵矣。”

赵王道:“乐君之去赵,非乐君之弃寡人,是寡人不知乐君也。

今寡人既有悟而知乐君矣,乐君又不弃寡人而归赵矣,此后君知臣,臣知君,幸为留意。”

乐毅道:“大王之言,已得微臣之心,敢不效力!”赵王道:“燕以昌其大国,故封乐君昌国。

赵之望诸,是乐君旧地,即加君望诸之号,聊以明寡人之望。

君其勿辞。”

乐毅再三苦辞,辞之不得,方再拜而受命。

正是:投燕有效方昌国,归赵无功也望诸。

一自武侯声价美,遂致千古重茅庐。

  乐毅在赵过了些时,忽赵王召乐毅说道:“赵与燕,邻国也,地相接,声气相通。

我以礼往,彼当以礼来,奈何聘问之仪往往轻慢,寡人深以为恨,欲兴兵伐之,不知乐君以为何如?”

  乐毅听了,忙将冠簪除下,泣拜于地道:“臣乐毅死罪,死罪!”赵王急令内侍扶起道:“将军请冠,有何隐情,不妨告朕。”

乐毅正色说道:“臣闻忠良之臣,不以生死易其心,礼义之士,不以去来改其节。

臣昔日事燕昭王也,犹今日之事大王也。

臣今日既事大王,则凡关乎大王者,犹之大王也。

上一页详情 末页 下一页

离线缓存

整本离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