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背景设置

加入书签 我的书签

杜甫(还珠楼主小说)TXT下载第22页

本来就愿和他谈说田里的事,索性连午睡都废去,借口柳荫凉爽,带上条席于,去和项明做伴谈天,使其歇息。

除非真个有事,不到日色偏西不肯回转。

项明外表老实,心却聪明。

对于料量晴雨,依时耕锄,凭着多年经历,原有好些心得。

杜甫又是遇事留心,对人和气,双方感情越来越厚。

日子一久,杜甫才知田里的事竟有许多书本上不曾载过的学问。

当年秋收之后改种小麦,亲自下手,居然顺理成章,有条不紊。

第二年四月麦黄时节,竟仿佛成了一个熟手。

由此起,这为时不过年余的田间生活使杜甫越来越与这些穷困劳苦的老百姓接近,也为后来流落西川,往来东屯、瀼西,以农耕自给的一个时期,无意中作了准备。

第六回 不见咸阳桥 惨雾弥天 哀鸿载道 同乘飒露马 长河落日 故友班荆

杜甫和项明一起耕作,又常与左近老农相交,稼穑艰难知道日多,田间的事也更感到兴趣。

第二年开春,越发勤于农事。

先把隔年种的麦田耙好,让嫩苗由土里青葱也似长将出来。

又听了项明尺寸土地均可利用的话,在陇背上加种高粱和包谷。

当年天时调和,庄稼长得十分茂盛。

四月中旬以后,杜甫见所种六亩麦田已是一片金黄,浪涛一般随风起伏,过不几天便可收割。

所养鸡豚也都肥壮,心中已是高兴。

麦熟时,左近两家老农又赶来相助,许多方便。

刚把麦子晒干收起,一场雨过,另四亩稻田里的秧针碧绿映水,陇背上的高粱,包谷也很快成长起来。

杨氏在屋后所种菜蔬既颇鲜嫩,新生竹笋味更清腴。

觉着这样日子过得非常舒服,几乎连进取功名之念都忘却了。

项明见他谈起田家之乐,常时眉飞色舞,忍不住苦笑道:“主人莫太喜欢。

几亩麦田原是瓜地。

先前种瓜那一家大人都被官差抓去当兵,只剩下一个老妇人带着两个小孙子,见所种的瓜又肥又大,正想求人采下卖钱,赶上两天两夜的大雨,瓜全烂掉,迫于无奈,把田出卖,投往外县,依靠女儿去了。

头年我们犁田翻土,虽然多费点事,地里头却长了力气。

加上今年的风雨冷热都刚合适,才有这样难得遇到的丰收。

谁能保住常有这样天时呢?你是读书人,城里的大官又来看望过两次,里正官差都以为你是故意隐居在南山、二曲等地,专候朝廷召用的官,不知底细,没有敢来骚扰。

否则,他们见有这么好的收成,早来无事生非,闹得我们鸡犬不宁了。

你看,去年左近一带乡村中种田的还有不少是中年人,今年这好天时,开春以后,除了豪家用的佃工不算,有几个种田人是在五十岁以下?官家天天抓人去当兵,闹得有田无人耕,有地无人种。

下去这日子才难过呢!还是听我的劝,这时候只有做官才得活路。

只顾恋在田里,连城都懒得进,实在不是长法。”

杜甫初来长安时,虽见朝廷征役频繁,聚敛极于锚铣,民间到处都是怨叹之声。

因近畿地方还是桑麻片片,禾麦相接。

樊川、杜曲一带大家园林的楼台掩映,花树成行,又易迷人眼目。

除偶和知心朋友谈起近十年来边衅大开,民不堪命,愤慨上一阵,也就忽略过去。

近见百姓自耕的田园多半荒芜,劳于田间的多是一些妇孺。

京郊如此,外郡可知。

渐渐觉着民间疾苦日深,心中愁虑。

因这一年来十九光阴是在力田,除和郑虔、王倚二三好友偶有来往外,连韦济、郑潜曜各自亲来看了一次,均未回拜,更未远离京郊。

好些天灾人祸还不尽知。

闻言,猛然回忆起开元全盛时的繁荣和此时荒凉衰落的景象,不禁大吃一惊。

暗忖:“国有内忧,必有外患。

何况内忧是由频年对外用兵而来?照此下去,东晋季年异族入侵、四方割据、南北分峙、使大好河山瓜分豆剖的惨祸又难免再见于今日。”

愁肠触动,百忧皆集。

杨氏见丈夫日常长吁短叹,愁眉不展,再三劝他出外散散心,或是到城里去看望朋友。

杜甫也觉光坐在家里忧国优民无济干事。

进城访友,就便探询世局朝政,虽仍无济于事,到底多知民间疾苦和国家治乱之机,可为未来作一打算。

略一寻思,依言起身。

因其无求于人,人也乐于接待,久未相见,反倒不似以前那样冷淡。

杜甫先后在郑虔家中下榻好几次,连仿看了好些相识人家,都只问出边将哥舒翰。

安禄山之流常建边功,斩获甚多,时传捷报。

朝廷每次犒赏,动辄以千万计。

至于如何安辑流亡、抚绥老弱的善政一句也问不出来。

许多豪门贵族的奢侈盛风、争奇竞富却是更甚于前。

上一页详情 末页 下一页

离线缓存

整本离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