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背景设置

加入书签 我的书签

宋太祖三下南唐(飞龙全传续书)第72页

即刻回城,尽起三军众将调齐,执持火把灯球,飞至清流关外。

各大兵驾起云梯,五阳将奋勇先登,扒城越险而入。

杀却守城兵将,大开关门。

宋师大队拥进,直杀入帅堂。

四下觅寻唐主,一至内室中,唐主仍与妃嫔等数人围炉下酒,犹不知城外宋兵杀入。

当时君保弟兄人见,喝令军兵执而缚之。

一后四妃、左右嫔妃一概下跪乞命受降,刘金锭准之皆免执。

封宫门,不许一兵一卒入乱,如违按军法处置,肃严军令,谁敢不遵?是夜将李煜缚解回寿州城,天色光亮,将煜献于宋太祖驾前,太祖赦其罪,命左右解其缚绑。

李煜谢恩感激,不觉泣下拜命。

自陈翻悔,误听左道并众武将唆言,自后改过自新,世守臣节,罔敢异萌邪念,悔陈一番。

太祖初时责罚多,后见煜泣涕奏陈之诚,悔过之语,遂准之。

又进封他为顺南王,仍命他镇守金陵一带地方。

自此东南太平无他事。

至宋仁宗时,翰林学士欧阳修作《有美堂记》曰:金陵钱塘二邦,皆憯富于乱邦,及圣宋受命,真人出而四海为一,金陵独以后服见诛。

今其江山虽在,而颓垣废址,荒烟野草,过而览者,莫不为之踌躇而凄怆。

庐陵数语,正指宋太祖三下南唐,擒李煜时事。

太祖自计被困于寿州三年有馀,始成功于一夕,自然喜之不胜。

又念及南征将士三年于外,各宜回家拜见双亲,下抚妻子,少息征尘之劳苦。

是太祖深知将兵之心也。

今喜得:止戈下斧归全统,牧马放牛祝万年。

当时苗军师只见圣上要急于班师,又请主上先出靖民榜以安反侧,并且设立官员守土,以防不虞,乃可撤兵而回。

太祖准旨,即命军师秉笔,倚马成篇,雄才略曰:两日不并丽,两帝不并立。

王者入一统,弘九有,非从以拓宇开疆,为默武计也。

盖以天生烝民,无主则乱,主多亦乱,故天经地义,理有大归。

自残唐失政以来,奸雄割据,所在风起,民生其间者,争地则杀人盈野,争城则杀人盈濠,无他,各为其主也。

朕起自布衣,为周室辅臣,恤然念五代分争,今日则彼胜此败,明日则彼败此胜。

究之肝脑涂地,中原膏润万草者,民耳。

势必使天下定一德,然后可以放牛归马,使民不见锋镝之忧。

所以朕自黄袍加身,盖欲使臣民日奉正朔,视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无有彼疆此界,以日事纷争。

故朕自承世宗遗诏以来,十八年戎马倥偬,不敢少爱其身,诚者皆为此耳。

尚赖皇天眷佑之诚,大兵所到,功成宇宙,绝无梗化。

不料李煜伪称唐代宗蕃,除州割据。

惟朕一旦有事于西陲,是以未遑爰整大师。

后又闻其招集妖徒,鱼肉苍生,驱民为怅,朕复不惜九重之尊,大兴天讨。

幸邪不胜正,妖随无常,加以将帅用命,士卒一心,用是伪唐君臣相寻知罪。

三年困苦,始获仁臣。

朕非有所欲,实欲扫平枭虏,使百姓无复进战退戮,从此卖刀买牛也。

固负者皆已服刑,至于诚意归降,忠心来附,不论军民人等悉赦。

即或旧属伪官与煜亲谊,倘知革命革心,亦概置不究。

务宜归告其长,而父兄奔走偕来,同享太平。

威谕示知,毋违旨命。

此纶旨一出,果然人心安然。

并无前来与旧主报仇者,此是善于调停靖乱之雄才者。

宋太祖依议处之甚善,又可以令李煜死心不敢复萌邪念。

当日又有女将萧引凤与郁生香、自破却清流关以来,绝不见父亲在戎伍一走,并且音信全无,即暗惊骇。

后风闻被李煜执杀了,并同艾银屏三人各跑回家中寻觅。

但见家门冷落,庭牖蓁芜,骇极大呼,无一人出应,入内人影皆稀。

潜然下泪,始意归宋后双亲必被李煜所害,不禁哭晕倒地。

诸女从侍人扶起急救、数次乃苏。

只得含泪遍访。

后遇旧日家人子,被害时逃出者,细细说明三人父母,果是为女过刀而亡,不得已回至寿州。

合议重赏寻拾得各父母骨骸者,依此重赏。

有三婿闻知,且以奏闻。

太祖又念着三女战功,彼父母皆因女归宋受害,太祖叹息,途命人书下赏格数百份、分投四处遍贴。

倘有指寻出萧、郁、艾三老骨骸者,官赏银三千两。

不三二日,即有投报者,原来萧尸为同学友所收,郁尸为旧将所收,艾尸为园公所收。

皆说昔日曾沐他深恩,以义相报答,不顾罪之累及,密地偷尸蒿葬。

幸当李煜正在兵戈危急之秋,不暇搜察得以掩过。

上一页详情 末页 下一页

离线缓存

整本离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