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尊得道罗汉传(明代白话短篇神魔小说集)第27页
有诗为证:偃蹇为君物论腾,让三让再杜邪萌。
人归天与难逃避,始转中邦握化权。
尊者涓取某年月日居了正位,兢兢业业,惟恐上负天心,下负人望,日不遑食,夕不遑寐,以综理万几为务。
每夜且焚香告天曰:“某无似,一旦承君臣禅举,滥居九重宝位,负愧不胜,有如执玉捧盈,惟恐不胜恫也。
倘皇天后土子我为君,愿玉烛调和,金瓯巩固,百姓享春台之乐,九重无四顾之忧,臣所愿也,天其渭何?”有诗为证:业业兢兢综万几,有如无力捧盈巵。
愿调玉烛金瓯固,万户同春慰所私。
尊者焚香告天之后,政不下移,权无旁落,日与二三大臣商榷万机,剖决庶政。
以故天心用眷,时和年丰,民安物阜,人敦长青之风,家致可封之俗,民无吏扰,道不拾遗,春昼有人耕绿野,月明无犬吠黄昏,老有所终,幼有所养,虽偏安一隅,亦庶几富庶之效也。
某年月日,始晏驾圆寂。
换骨罗汉第十六尊
慧可尊者,姓姬氏,取名神光,事达磨得道,改名慧可。
尊者未生时,其母一夕梦见异光照窗,遂感而有孕,及生,遂名曰“神光”。
自幼博览三乘遗书,以廓其胸,次又好游观四方山水,以宽其眼界。
神识迈人,一览便能解悟,以故不局促于儒业,酷好如来左道。
初年,别母出家,受戒于香山宝静禅师,终日只瞑目宴坐,不着声色,一味于虚无寂灭上用工。
有诗为证:博览群书学问该,游观山水眼眸开。
香山宝静曾遗教,默坐幽斋悟本来。
尊者一日山中宴坐,神性欲飘,寂默中,忽一神人告曰:“子欲证果如来,何当滞此一山,苦此一坐耶!大道匪遥,汝其南矣,泥此欲何为哉?”尊者得了神人指引,次日欲治装辞师南行,陡然头痛如刺,叫苦不可当。
宝静禅师欲用药物以治其痛,忽空中有人叫曰:“莫治!莫治!此为渠换骨耳。”
不移时之顷,禅师视尊者之顶,果如五峰秀出。
禅师大惊异曰:“此子骨格道异,慧质殊常,不是尘中侣,当为上界师,神且指引,我当曲成。”
遂谓之曰:“达磨师泛江甫渡,神人命汝南往,其少林寺达磨师乎?天既为尔换骨,神又告尔向方,子当无失此机会也,盍从游达磨,以传其南来宗旨。”
有诗为证:大道真宗现属南,五峰秀出骨巉岩。
达磨面壁少林寺,子往从之可脱凡。
尊者领了宝静禅师命,径往少林寺参谒达磨,达磨面壁自若,不交一语,积雪过膝,而尊者坚立不动,利刃断臂,而达磨始与更名。
最后,达磨思归,令三子各言所得,有得其皮者,有得其肉者,有得其骨者,终不若尊者之得其髓也,遂得法授衣为达磨孝子。
有诗为证:达磨南渡为传灯,超悟无如慧可僧。
得肉得皮并得骨,何如得髓见真诠。
达磨圆寂,尊者遂继其法门,为弟子讲法于少林寺。
一日,上讲经台,为众生讲说如来宗旨,此时此境不惟众生倾听无言,虽山中鸟鹊亦飞集檐前静听无声也。
且见空中逐队天女下来,为尊者缤纷散花也。
尊者所传达磨之道,于此有证验矣。
禅师才上讲经台,说得天花逐队来。
不是如来宗旨妙,如何鸟鹊也驯阶。
尊者讲经,虽为众生明佛性,其实亦为达磨阐玄风也。
达磨之道,为我有志得来,我之道,又欲有志之人传去,博求门下,无一人可为法嗣。
正忧疑间,有一居上年逾四十,不言名氏,径入山门参谒尊者,尊者与之坐,其人问曰:“弟子身缠夙恙,今不揣份量,径来山门,敢请和尚为某忏罪。”
尊者曰:“夙恙为罪愆所积,理固然也。
今既远来,不宜空返,汝有罪愆,可将来忏,便可解却夙恙也。”
居士良久云:“我觅罪了不可得。”
尊者曰:“罪不可觅,则汝之罪吾已与汝忏之矣。”
尊者初见达磨曰:“我心未宁,乞师安之。”
达磨曰:“将心来安。”
尊者曰:“觅心了不可得。”
达磨曰:“吾与汝安心竟矣。”
同一流传心法也。
有诗为证:欲为如来觅法嗣,博求门下寂然无。
离线缓存
整本离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