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缘(清代长篇小说)第13页
只见远远山峰上走出一个怪兽,其形如猪,身长六尺,高四尺,浑身青色,两只大耳,口中伸出四个长牙,如象牙一般,拖在外面。
唐敖道:“这兽如此长牙,却也罕见。
舅兄可知其名么?”林之洋道:“这个俺不知道。
俺们船上有位柁工,刚才未邀他同来。
他久惯飘洋,海外山水,全能透彻,那些异草奇花,野鸟怪兽,无有不知。
将来如再游玩,俺把他邀来。”
唐敖道:“船上既有如此能人,将来游玩,倒是不可缺的。
此人姓甚?也还识字么?”林之洋道:“这人姓多,排行第九,因他年老,俺们都称多九公,他就以此为名。
那些水手,因他无一不知,都同他取笑,替他起个反面绰号,叫作‘多不识’。
幼年也曾入学,因不得中,弃了书本,作些海船生意。
后来消折本钱,替人管船拿柁为生,儒巾久巳不戴,为人老成,满腹才学。
今年八旬向外,精神最好,走路如飞。
平素与俺性情相投,又是内亲,特地邀来相帮照应。”
恰好多九公从山下走来,林之洋连忙点手相招。
唐敖迎上拱手道:“前与九公会面。
尚未深谈。
刚才舅兄说起,才知都是至亲,又是学中先辈。
小弟向日疏忽失敬,尚求恕罪。”
多九公连道:“岂敢!……”林之洋道:“九公想因船上拘束也米舒畅舒畅?俺们正在盼望,来的恰好。”
因指道:“请问九公,那个怪兽,满嘴长牙,唤作甚名?多九公道:“此兽名叫‘当康’。
其鸣自叫。
每逢盛世,始露其形。
今忽出现,必主天下太平。”
话未说完,此兽果然口呼“当康”,鸣了几声,跳舞而去。
唐敖正在眺望,只觉从空落一小石块,把头打了一下,不由吃惊道:“此石从何而来?”林之洋道:“妹夫你看,那边—群黑鸟,都在山坡啄取石块。
刚才落石打你的,就是这鸟。”
庸敖进前细看,只见其形似鸦,身黑如墨,嘴白如玉,两只红足,头上斑斑点点,有许多花文,都在那里啄石,来往飞腾。
林之洋道:“九公可知这鸟搬取石块有甚用处?”
多九公道:“当日炎帝有个少女,偶游东海,落水而死,其魂不散,变成此鸟。
因怀生前落水之恨,每日衔石吐入海中,意欲把海填平,以消此恨。
那知此鸟年深日久,竞有匹偶,日渐滋生,如今竟成一类了。”
唐敖听了,不觉叹息不止。
未知如何,下回分解。
第九回 服肉芝延年益寿 食朱草入圣超凡
话说唐敖闻多九公之言,不觉叹道:“小弟向来以为衔石填海,失之过痴,必是后人附会。
今日目睹,才知当日妄议,可谓‘少所见多所怪’了。
据小弟看来,此鸟秉性虽痴,但如此难为之事,并不畏难,其志可嘉。
每见世人明明放著易为之事,他却畏难偷安,一味磋跎,及至老大,一无所能,追悔无及。
如果都象精卫这样立志,何思无成!——请问九公,小弟闻得此鸟生在发鸠山,为何此处也有呢?”多九公笑道:“此鸟虽有衔石填海之异,无非是个禽鸟,近海之地,何处不可生,何必定在发鸠一山。
况老夫只闻鸲鹆不逾济,至精卫不逾发鸠,这却未曾听过。”
林之洋道:“九公,你看前面一带树林,那些树木又高又大,不知甚树?俺们前去看看。
如有鲜果,摘取几个,岂不是好?”登时都至崇林。
迎面有株大树,长有五丈,大有五围;上面并无枝节,惟有无数稻须,如禾穗一般,每穗一个,约长丈余。
唐敖道:“古有‘木禾’之说,今看此树形状,莫非木禾么?”多九公点头道:“可惜此时稻还未熟。
若带几粒大米回去,因是罕见之物。”
唐敖道:“往年所结之稻,大约都被野兽吃去,竟无一颗在地。”
林之洋道:“这些野兽就算嘴馋好吃,也不能吃得颗粒无存。
俺们且在草内搜寻,务要找出,长长见识。”
说罢,各处寻觅。
不多时,拿著一颗大米道:“俺找著了。”
二人进前观看,只见那米有三寸宽,五寸长。
唐敖道:“这米若煮成饭,岂不有一尺长么?”多九公道:“此米何足为奇!老夫向在海外,曾吃一个大米,足足饱了一年。”
林之洋道:“这等说,那米定有两丈长了?当日怎样煮他?这话俺不信。”
多九公道:“那米宽五寸,长一尺。
煮出饭来,虽无两丈,吃过后满口清香,精神陡长,一年总不思食。
此话不但林兄不信,就是当时老夫自己也觉疑惑。
后来因闻当年宣帝时背阴国来献方物,内有‘清肠稻’,每食一粒,终年不饥,才知当日所食大约就是清肠稻了。”
林之洋道:“怪不得今人射鹄,每每所发的箭离那鹄子还有一二尺远,他却大为可惜,只说‘差得一米’,俺听了着实疑惑,以为世上哪有那样大米。
今听九公这话,才知他说‘差得一米’,却是煮熟的清肠稻!”唐敖笑道:“‘煮熟’二字,未免过刻。
舅兄此话被好射歪箭的听见,只怕把嘴还要打歪哩!”
忽见远远有一小人,骑著一匹小马,约长七八寸,在那里走跳。
多九公一眼瞥见,早巳如飞奔去。
离线缓存
整本离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