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设置 书签 详情 下载

字体大小

背景设置

加入书签 我的书签

镜花缘(清代长篇小说)第31页

“唐敖道:”我们都是抛了书本,荒疏多年,诚恐下问,见识不到,尚望指教。

“多九公听见”指教“二字,鼻中不觉哼了一声,口虽不言,心中忖道:”他们不过海外幼女,腹中学问可想而知,唐兄何必如此过谦,未免把他看的过高了。

“只见紫衣女子又立起道:“婢子闻得读书莫难于识字,识字莫难于辨音。

若音不辨,则义不明。

即如经书所载‘敦’字,其音不一。

某书应读某音,敝处未得高明指教,往往读错,以致后学无所适从。

大贤旁搜博览,自知其详了?”多九公道:“才女请坐。

按这‘敦’字在灰韵应当读堆。

《毛诗》所谓‘敦彼独宿’;元韵音[忄+敦],《易经》‘敦临吉’;又元韵音豚,《汉书》‘敦煌,郡名’;寒韵音团,《毛诗》‘敦彼行苇’;萧韵音雕,《毛诗》‘敦弓既坚’;轸韵者准,《周礼》‘内宰出其度量敦制’;阮韵音遁,《左传》‘谓之浑敦’;队韵音对,《仪礼》‘黍稷四敦’;愿韵音顿,《尔雅》‘太岁在子曰困敦’;号韵音导,《周礼》所谓‘每敦一几’。

除此十音之外,不独经传未有他音,就是别的书上也就少了。

幸而才女请教老夫,若问别人,只怕连一半还记不得哩。”

紫衣女子道:“婢子向闻这个‘敦’字倒象还有吞音、俦音之类。

今大贤言十音之外,并无别音,大约各处方音不同,所以有多寡之异了。”

多九公听见还有几音。

因刚才话已说满,不好细问,只得说道:“这些文字小事,每每一字数音甚多,老夫那里还去记他。

况记几个冷字,也算不得学问。

这都是小孩子的功课。

若过于讲究,未免反觉其丑。

可惜你们都是好好质地,未经明人指教,把工夫都错用。”

紫衣女子听罢,又说出一段话来。

未知如何,下回分解。

------------------

第十七回 因字声粗谈切韵 闻雁唳细问来宾

话说紫衣女子道:“婢子闻得要读书必先识字,要识字必先知音。

若不先将其音辩明,一概似是而非,其义何能分别?可见字音一道,乃读书人不可忽略的。

大贤学问渊博,故视为无关紧要;我们后学,却是不可少的。

婢子以此细事,大渎高贤,真是贻笑大方。

即以声音而论,婢子素又闻得,要知音,必先明反切,要明反切,必先辨字母。

若不辨字母,无以知切;不知切,无以知音;不知音,无以识字。

以此而论,切音一道,又是读书人不可少的。

但昔人有言,每每学士大夫论及反切,便瞪目无语,莫不视为绝学。

若据此说,大约其义失传已久。

所以自古以来,韵书虽多,并无初学善本。

婢子素于此道潜研细讨,略知一二。

第义甚精微,未能穷其秘奥。

大贤天资颖悟,自能得其三昧,应如何习学可以精通之处,尚求指教。

“多九公道:”老夫幼年也曾留心于此,无如未得真传,不能十分精通。

才女才说学士大夫论及反切尚且瞪目无语,何况我们不过略知皮毛,岂敢乱谈,贻笑大方!“紫衣女子听了,望著红衣女子轻轻笑道:”若以本题而论,岂非‘吴郡大老倚闻满盈’么?“红衣女子点头笑了一笑。

唐敖听了,甚觉不解。

多九公道:“适因才女谈论切音,老夫偶然想起《毛诗》句子总是叶著音韵。

如‘爰居爰处’,为何次句却用‘爰丧其马’,未句又是‘于林之下’?‘处’与‘马’、‘下’二字,岂非声音不同,另有假借么?“紫衣女子道:”古人读‘马’为‘姥’,读‘下’为‘虎’,与‘外’字声音本归一律,如何不同?即如‘吉日庚午,既差我马’,岂非以‘马’为‘姥’?‘率西水浒,至于歧下’,岂非以‘下’为‘虎’?韵书始于晋朝,秦、汉以前并无韵书。

诸如‘下’字读‘虎’,‘马’字读‘姥’,古人口音,原是如此,并非另有假借。

即如‘风’字《毛诗》读作‘分’字,‘眼’字读作‘迫’字,共十余处,总是如此。

若说假借,不应处处都是假借,倒把本音置之不问,断无此理。

即如《汉书》、《晋书》所载童谣,每多叶韵之句。

既称为童谣,自然都是街上小儿随口唱的歌儿。

若说小儿唱歌也会假借,必无此事。

其音本出天然,可想而知。

但每诲读去,其音总与《毛诗》相同,却与近时不同。

即偶有一二与近时相同,也只得《晋书》。

因晋去古已远,非汉可比,故晋朝声音与今相近。

音随世转即此可见。

“多九公道:”据才女所讲各音古今不同,老夫心中终觉疑惑,必须才女把古人找来,老夫同他谈谈,听他到底是个甚么声音,才能放心。

若不如此,这番高论,只好将来遇见古人,才女再同他谈罢。

“紫衣女子道:”大贤所说,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这四句,音虽辨明,不知其义怎讲?“多九公道:”《毛传》郑笺、孔疏之意,大约言军士自言:“我等从军,或有死的、病的,有亡其马的。

于何居呢?于何处呢?于何丧其马呢?若我家人日后求我,到何处求呢?当在山林之下。

‘是这个意思。

才女有何高见?“紫衣女子道:”先儒虽如此解,据婢子愚见,上文言’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军士因不得归,所以心中忧郁。

至于’爰居爰处……‘四句,细绎经文,倒象承著上文不归之意,复又述他忧郁不宁,精神恍惚之状,意谓:偶于居处之地,忽然丧失其马;以为其马必定不见了,于是各处找求;谁知仍在树林之下。

这总是军士忧郁不宁,精神恍惚,所以那马明明近在咫尺,却误为丧失不见,就如’心不在焉,视而不见‘之意。

如此解说,似与经义略觉相近。

上一页详情 末页 下一页

离线缓存

整本离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