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四大名著之一)第220页
请勿有误。
若得军马钱粮,却另作商议。”
玄德从之,遣人往成都。
来到关前,杨怀、高沛闻知此事,遂教高沛守关,杨怀同使者入成都,见刘璋呈上书信。
刘璋看毕,问杨怀为何亦同来。
杨怀曰:“专为此书而来。
刘备自从入川,广布恩德,以收民心,其意甚是不善。
今求军马钱粮,切不可与。
如若相助,是把薪助火也。”
刘璋曰:“吾与玄德有兄弟之情,岂可不助?”一人出曰:“刘备枭雄,久留于蜀而不遣,是纵虎入室矣。
今更助之以军马钱粮,何异与虎添翼乎?”众视其人,乃零陵烝阳人,姓刘名巴,字子初。
刘璋闻刘巴之言,犹豫未决。
黄权又复苦谏。
璋乃量拨老弱军四千,米一万斛,发书遣使报玄德。
仍令杨怀、高沛紧守关隘。
刘璋使者到葭萌关见玄德,呈上回书。
玄德大怒曰:“吾为汝御敌,费力劳心。
汝今积财吝赏,何以使士卒效命乎?”遂扯毁回书,大骂而起。
使者逃回成都。
庞统曰:“主公只以仁义为重,今日毁书发怒,前情尽弃矣。”
玄德曰:“如此,当若何?”庞统曰:“某有三条计策,请主公自择而行。”
玄德问:“那三条计?”统曰:“只今便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此为上计。
杨怀、高沛乃蜀中名将,各仗强兵拒守关隘;今主公佯以回荆州为名,二将闻知,必来相送;就送行处,擒而杀之,夺了关隘,先取涪城,然后却向成都:此中计也。
退还白帝,连夜回荆州,徐图进取:此为下计。
若沉吟不去,将至大困,不可救矣。”
玄德曰:“军师上计太促,下计太缓;中计不迟不疾,可以行之。”
于是发书致刘璋,只说曹操令部将乐进引兵至青泥镇,众将抵敌不住,吾当亲往拒之,不及面会,特书相辞。
书至成都,张松听得说刘玄德欲回荆州,只道是真心,乃修书一封,欲令人送与玄德,却值亲兄广汉太守张肃到,松急藏书于袖中,与肃相陪说话。
肃见松神情恍惚,心中疑惑。
松取酒与肃共饮。
献酬之间,忽落此书于地,被肃从人拾得。
席散后,从人以书呈肃。
肃开视之。
书略曰:“松昨进言于皇叔,并无虚谬,何乃迟迟不发?逆取顺守,古人所贵。
今大事已在掌握之中,何故欲弃此而回荆州乎?使松闻之,如有所失。
书呈到日,疾速进兵。
松当为内应,万勿自误!”张肃见了,大惊曰:“吾弟作灭门之事,不可不首。”
连夜将书见刘璋,具言弟张松与刘备同谋,欲献西川。
刘璋大怒曰:“吾平日未尝薄待他,何故欲谋反!”遂下令捉张松全家,尽斩于市。
后人有诗叹曰:“一览无遗世所稀,谁知书信泄天机。
未观玄德兴王业,先向成都血染衣。”
刘璋既斩张松,聚集文武商议曰:“刘备欲夺吾基业,当如之何?”黄权曰:“事不宜迟。
即便差人告报各处关隘,添兵把守,不许放荆州一人一骑入关。”
璋从其言,星夜驰檄各关去讫。
却说玄德提兵回涪城,先令人报上涪水关,请杨怀,高沛出关相别。
杨、高二将闻报,商议曰:“玄德此回若何?”高沛曰:“玄德合死。
我等各藏利刃在身,就送行处刺之,以绝吾主之患。”
杨怀曰:“此计大妙。”
二人只带随行二百人,出关送行,其余并留在关上。
玄德大军尽发。
前至涪水之上,庞统在马上谓玄德曰:“杨怀、高沛若欣然而来,可提防之;若彼不来,便起兵径取其关,不可迟缓。”
正说间,忽起一阵旋风,把马前“帅”字旗吹倒。
玄德问庞统曰:“此何兆也?”统曰:“此警报也,杨怀、高沛二人必有行刺之意,宜善防之。”
玄德乃身披重铠,自佩宝剑防备。
人报杨、高二将前来送行。
玄德令军马歇定。
庞统分付魏延、黄忠:“但关上来的军士,不问多少,马步军兵,一个也休放回。”
离线缓存
整本离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