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四大名著之一)第389页
令史樊建谏曰:“将军屡出,未获全功;今日洮西之捷,魏人已服威名,何故又欲出也?万一不利,前功尽弃。”
维曰:“汝等只知魏国地宽人广,急不可得;却不知攻魏者有五可胜。”
众问之,维答曰:“彼洮西一败,挫尽锐气,吾兵虽退,不曾损折:今若进兵,一可胜也。
吾兵船载而进,不致劳困,彼兵皆从旱地来迎:二可胜也。
吾兵久经训练之众,彼皆乌合之徒,不曾有法度:三可胜也。
吾兵自出祁山,掠抄秋谷为食:四可胜也。
彼兵须各守备,军力分开,吾兵一处而去,彼安能救:五可胜也。
不在此时伐魏,更待何日耶?”夏侯霸曰:“艾年虽幼,而机谋深远;近封为安西将军之职,必于各处准备,非同往日矣。”
维厉声曰:“吾何畏彼哉!公等休长他人锐气,灭自己威风!吾意已决,必先取陇西。”
众不敢谏。
维自领前部,令众将随后而进,于是蜀兵尽离钟提,杀奔祁山来。
哨马报说魏兵已先在祁山立下九个寨栅。
维不信,引数骑凭高望之,果见祁山九寨势如长蛇,首尾相顾。
维回顾左右曰:“夏侯霸之言,信不诬矣。
此寨形势绝妙。
止吾师诸葛丞相能之;今观邓艾所为,不在吾师之下。”
遂回本寨。
唤诸将曰:“魏人既有准备,必知吾来矣。
吾料邓艾必在此间。
汝等可虚张吾旗号,据此谷口下寨;每日令百余骑出哨,每出哨一回,换一番衣甲、旗号、按青、黄、赤、白、黑五方旗帜相换。
吾却提大兵偷出董亭,径袭南安去也。”
遂令鲍素屯兵于祁山谷口。
维尽率大兵,望南安进发。
却说邓艾知蜀兵出祁山,早与陈泰下寨准备;见蜀兵连日不来搦战,一日五番哨马出寨,或十里或十五里而回。
艾凭高望毕。
慌入帐与陈泰曰:“姜维不在此间,必取董亭袭南安去了。
出寨哨马只是这几匹。
更换衣甲,往来哨探,其马皆困乏,主将必无能者。
陈将军可引一军攻之,其寨可破也。
破了寨栅,便引兵袭董亭之路,先断姜维之后。
吾当先引一军救南安,径取武城山。
若先占此山头,姜维必取上邽。
上邽有一谷,名曰段谷,地狭山险,正好埋伏。
彼来争武城山时,吾先伏两军于段谷,破维必矣。”
泰曰:“吾守陇西二三十年,未尝如此明察地理。
公之所言,真神算也!公可速去,吾自攻此处寨栅。”
于是邓艾引军星夜倍道而行,径到武城山;下寨已毕,蜀兵未到。
即令子邓忠,与帐前校尉师篡,各引五千兵,先去段谷埋伏,如此如此而行。
二人受计而去。
艾令偃旗息鼓,以待蜀兵。
却说姜维从董亭望南安而来,至武城山前,谓夏侯霸曰:“近南安有一山,名武城山;若先得了,可夺南安之势。
只恐邓艾多谋,必先提防。”
正疑虑间,忽然山上一声炮响,喊声大震,鼓角齐鸣,旌旗遍竖,皆是魏兵;中央风飘起一黄旗,大书邓艾字样。
蜀兵大惊。
山上数处精兵杀下,势不可当,前军大败。
维急率中军人马去救时,魏兵已退。
维直来武城山下搦邓艾战,山上魏兵并不下来。
维令军士辱骂。
至晚,方欲退军,山上鼓角齐鸣,却又不见魏兵下来。
维欲上山冲杀,山上炮石甚严,不能得进。
守至三更,欲回,山上鼓角又鸣,维移兵下山屯扎。
比及令军搬运木石,方欲竖立为寨,山上鼓角又鸣,魏兵骤至。
蜀兵大乱,自相践踏,退回旧寨。
次日,姜维令军士运粮草车仗,至武城山,穿连排定,欲立起寨栅,以为屯兵之计。
是夜二更,邓艾令五百人,各执火把,分两路下山,放火烧车仗。
两兵混杀了一夜,营寨又立不成。
维复引兵退,再与夏侯霸商议曰:“南安未得,不如先取上邽。
上邽乃南安屯粮之所;若得上邽,南安自危矣。”
遂留霸屯于武城山,维尽引精兵猛将,径取上邽。
行了一宿,将及天明,见山势狭峻,道路崎岖,乃问向导官曰:“此处何名?”答曰:“段谷。”
离线缓存
整本离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