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设置 书签 详情 下载

字体大小

背景设置

加入书签 我的书签

三国演义(四大名著之一)第304页

前后水陆军马三十余万,克日起兵。

封司马懿为尚书仆射,留在许昌,凡国政大事,并皆听懿决断。

不说魏兵起程。

却说东吴细作探知此事,报入吴国。

近臣慌奏吴王曰:“今魏王曹丕,亲自乘驾龙舟,提水陆大军三十余万,从蔡、颖出淮,必取广陵渡江,来下江南。

甚为利害。”

孙权大惊,即聚文武商议。

顾雍曰:“今主上既与西蜀连和,可修书与诸葛孔明,令起兵出汉中,以分其势;一面遣一大将,屯兵南徐以拒之。”

权曰:“非陆伯言不可当此大任。

雍曰:“陆伯言镇守荆州,不可轻动。”

权曰:“孤非不知,奈眼前无替力之人。”

言未尽,一人从班部内应声而出曰:“臣虽不才,愿统一军以当魏兵。

若曹丕亲渡大江,臣必主擒以献殿下;若不渡江,亦杀魏兵大半,今魏兵不敢正视东吴。”

权视之,乃徐盛也。

权大喜曰:“如得卿守江南一带,孤何忧哉!”遂封徐盛为安东将军,总镇都督建业、南徐军马。

盛谢恩,领命而退;即传令教众官军多置器械,多设旌旗,以为守护江岸之计。

忽一人挺身出曰:“今日大王以重任委托将军,欲破魏兵以擒曹丕,将军何不早发军马渡江,于淮南之地迎敌?直待曹丕兵至,恐无及矣。”

盛视之,乃吴王侄孙韶也。

韶字公礼,官授扬威将军,曾在广陵守御;年幼负气,极有胆勇。

盛曰:“曹丕势大;更有名将为先锋,不可渡江迎敌。

待彼船皆集于北岸,吾自有计破之。”

韶曰:“吾手下自有三千军马,更兼深知广陵路势,吾愿自去江北,与曹丕决一死战。

如不胜,甘当军令。”

盛不从。

韶坚执要去,盛只是不肯,韶再三要行。

盛怒曰:“汝如此不听号令,吾安能制诸将乎?”叱武士推出斩之。

刀斧手拥孙韶出辕门之外,立起皂旗。

韶部将飞报孙权。

权听知,急上马来救。

武士恰待行刑,孙权早到,喝散刀斧手,救了孙韶。

韶哭奏曰:“臣往年在广陵,深知地利;不就那里与曹丕厮杀,直待他下了长江,东吴指日休矣!”权径入营来。

徐盛迎接入帐,奏曰:“大王命臣为都督,提兵拒魏;今扬威将军孙韶,不遵军法,违令当斩,大王何故赦之?”权曰:“韶倚血气之壮,误犯军法,万希宽恕。”

盛曰:“法非臣所立,亦非大王所立,乃国家之典刑也。

若以亲而免之,何以令众乎?”权曰:“韶犯法,本应任将军处治;奈此子虽本姓俞氏,然孤兄甚爱之,赐姓孙;于孤颇有劳绩。

今若杀之,负兄义矣。”

盛曰:“且看大王之面,寄下死罪。”

权令孙韶拜谢。

韶不肯拜,厉声而言曰:“据吾之见,只是引军去破曹丕!便死也不服你的见识!”徐盛变色。

权叱退孙韶,谓徐盛曰:“便无此子,何损于兵?今后勿再用之。”

言讫自回。

是夜,人报徐盛说:“孙韶引本部三千精兵,潜地过江去了。”

盛恐有失,于吴王面上不好看,乃唤丁奉授以密计,引三千兵渡江接应。

却说魏主驾龙舟至广陵,前部曹真已领兵列于大江之岸。

曹丕问曰:“江岸有多少兵?”真曰:“隔岸远望,并不见一人,亦无旌旗营寨。”

丕曰:“此必诡计也。

朕自往观其虚实。”

于是大开江道,放龙舟直至大江,泊于江岸。

船上建龙凤日月五色旌旗,仪銮簇拥,光耀射目。

曹丕端坐舟中,遥望江南,不见一人,回顾刘晔、蒋济曰:“可渡江否?”晔曰:“兵法实实虚虚。

彼见大军至,如何不作整备?陛下未可造次。

且待三五日,看其动静,然后发先锋渡江以探之。”

丕曰:“卿言正合朕意。”

是日天晚,宿于江中。

当夜月黑,军士皆执灯火,明耀天地,恰如白昼。

遥望江南,并不见半点儿火光。

丕问左右曰:“此何故也?”近臣奏曰:“想闻陛下天兵来到,故望风逃窜耳。”

丕暗笑。

及至天晓,大雾迷漫,对面不见。

须臾风起,雾散云收,望见江南一带皆是连城:城楼上枪刀耀日,遍城尽插旌旗号带。

顷刻数次人来报:“南徐沿江一带,直至石头城,一连数百里,城郭舟车,连绵不绝,一夜成就。”

曹丕大惊。

原来徐盛束缚芦苇为人,尽穿青衣,执旌旗,立于假城疑楼之上。

上一页详情 末页 下一页

离线缓存

整本离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