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设置 书签 详情 下载

字体大小

背景设置

加入书签 我的书签

新五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第162页

人情之动,则可以言知之;天道之动,则当以数知之。

数之为用也,圣人以之观天道焉。

岁月日时,由斯而成;阴阳寒暑,由斯而节;四方之政,由斯而行。

夫为国家者,履端立极,必体其元;布政考绩,必因其岁;礼动乐举,必正其朔;三农百工,必顺其时;五刑九伐,必顺其气;庶务有为,必从其日月。

是以圣人受命,必治历数。

故五纪有常度,庶征有常应,正朔行之于天下也。

自唐之季,凡历数朝,乱日失天,垂将百载,天之历数,汨陈而已。

陛下顺考古道,寅畏上天,咨询庶官,振举坠典。

臣虽非能者,敢不奉诏。

乃包万象以为法,齐七政以立元,测圭箭以候气,审朓朒以定朔,明九道以步月,校迟疾以推星,考黄道之斜正,辨天势之升降,而交蚀详焉。

夫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阴阳各有数,合则化成矣。

阳之策三十六,阴之策二十四。

奇偶相命,两阳三阴,同得七十二。

同则阴阳之数合。

七十二者,化成之数也。

化成则谓之五行之数。

五之,得期数。

过之者谓之气盈,不及者谓之朔虚。

至于应变分用,无所不通。

故以七十二为经法。

经者,常用之法也。

百者,数之节也,随法进退,不失旧位,故谓之通法。

以通法进经法,得七千二百,谓之统法。

自元入经,先用此法,统历之诸法也。

以通法进统法,得七十二万。

气朔之下,收分必尽,谓之全率。

以通法进全率,得七千二百万,谓之大率,而元纪生焉。

元者,岁、月、日、时皆甲子;日、月、五星合在子;当盈缩、先后之中,所谓七政齐矣。

古者植圭于阳城,以其近洛也。

盖尚慊其中,乃在洛之东偏。

开元十二年,遣使天下候影,南距林邑,北距横野,中得浚仪之岳台,应南北弦,居地之中。

大周建国,定都于汴。

树圭置箭,测岳台晷漏,以为中数。

晷漏正,则日之所至,气之所应,得之矣。

日月皆有盈缩。

日盈月缩,则后中而朔。

月盈日缩,则先中而朔。

自古朓肉之法,率皆平行之数;入历既有前次,而又衰稍不伦。

《皇极》旧术,则迂回而难用。

降及诸历,则疏远而多失。

今以月离朓朒,随历校定,日躔朓朒,临用加减。

所得者,入离定日也。

一日之中,分为九限。

每限损益,衰稍有伦。

朓朒之法,可谓审矣。

赤道者,天之纮带也。

其势圜而平,纪宿度之常数焉。

黄道者,日轨也。

其半在赤道内,半在赤道外,去极二十四度。

当与赤道近,则其势斜;当与赤道远,则其势直。

当斜,则日行宜迟;当直,则日行宜速。

故二分前后加其度,二至前后减其度。

九道者,月轨也。

其半在黄道内,半在黄道外,去极远六度。

出黄道,谓之正交;入黄道,谓之中交。

若正交在秋分之宿,中交在春分之宿,则比黄道益斜。

若正交在春分之宿,中交在秋分之宿,则比黄道反直。

若正交、中交在二至之宿,则其势差斜。

故校去二至二分远近,以考斜正,乃得加减之数。

自古虽有九道之说,盖亦知而未详,徒有祖述之文,而无推步之用。

今以黄道一周,分为八节;一节之中,分为九道;尽七十二道,而使日月无所隐其斜正之势焉。

上一页详情 末页 下一页

离线缓存

整本离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