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演义(明清两周志演义)第135页
直至绵竹,再抚辑旧部,添练新兵,以为成都声援。
赵良栋遂率军进了阳平关,顺流而下。
复与王进宝、张勇计议,以张、王二军直撼成都,赵良栋乃沿略阳下流,先趋龙安,以阻谭洪卫藏交通之路。
张勇以赵良栋本为主将,今取成都势如反掌,欲以此大功归诸赵良栋,乃道:“成都一地,愿将军任之,某可以引本部与谭洪决一胜负也。”
赵良栋道:“吾深知公意。
然彼此皆为公事,何必计较?吾愿公与王进宝先破郑蛟麟,则攻取成都可迎刃而解矣。”
张勇遂不复辞。
赵良栋于是先报知汉中,使孙思克移兵宁羌,俾就近应付粮草,并作援应。
然后大军望南而下。
那时张勇、王进宝分左右两路,由锦屏山起程,星夜直趋剑阁。
张勇,王进宝沿途抚慰人心,志在解散周兵,故所过并无障碍。
已星驰电掣,分道直趋广元、昭化。
那广元、昭化两地,守兵无多,至是欲告急于郑蛟麟。
惟张、王二军非常迅速,此时已求救不及,惟望风而溃。
于是张、王二军不待攻战,已拔了广元、昭化两城。
一面稍休士马,部署一切,然后进攻剑阁。
先函致蛟麟,劝其归降大清,免伤百姓。
郑蛟麟道:“怒煞我也!吾岂肯屈节者乎!”立毁其书,并逐其来使。
张、王二将知郑蛟麟无降意,自然打点进兵。
惟郑蛟麟立志虽坚,惟广元、昭化两城实为剑阁屏蔽,自该两城既失,剑阁之势益孤。
郑蛟麟见广元、昭化已失,自知剑阁难守,惟仍恃住险要,必欲拒守,一面催促罗森接付粮草。
是时已报张勇、王进宝两军大至,郑蛟麟急令各守要隘。
部将吴应祺道:“剑阁既孤,不如退守成都。”
郑蛟麟道:“若退守成都,则势更孤立。
即吾军不幸再败,亦不能退走成都也。
敌人以三路之众,若吾军聚于一处,则彼之围困更易,而成都外援亦绝,岂得为良策乎?”
正说话间,部将李本良亦到,报道:“粮草不敷,军心渐变。
困末将昨日巡营,固知军中有怨言也。”
郑蛟麟听得,乃尽发所有,分给军人。
并欲向剑阁殷富人家借转饷项,奈无一应者。
郑蛟麟焦躁已极,乃先出一长示,遍贴诸营,首说粮饷将到;次说无论如何誓与军人共死生、同甘苦;三说敌人不足畏惧,此次若非陈旺变心,敌军且将困顿;四说敌人虐待降兵,残酷无理,动辄杀人。
郑蛟麟实欲以此言阻三军投降之心,又力赞本军猛勇,以为鼓励。
自此示文一出,人心稍定。
奈张勇、王进宝声势既大,两军得近三万人之众,复号称六七万,以震人耳目。
并沿途布称:“如早日投降,即每人给银十两,概不追究;如执迷不悟拒抗大兵,将先罪其家人。”
原来郑蛟麟一军多是广元、宁羌之人,闻此消息,皆为家中忧虑,加以饷道又不能接续。
次日成都运至饷项,郑蛟麟先行散给营中。
奈人马既众,饷用浩繁,而成都运至者又属无多。
郑蛟麟力向部将关说,勉以大义,尽力撙节部将薪资以尽给军人,亦只得一月饷数,余外尚欠一月。
军士已不能无怨,郑蛟麟惟竭力以好言抚慰。
不想张勇、王进宝已分头大至。
那时远近风声鹤唳,或谣传谭洪已殁,或谣传成都已亡,一日数惊,故张、王二军所过,居民纷纷逃窜。
因此牵动军心,皆无斗志。
张勇、王进宝乃连营于剑阁之前,以困剑阁。
郑蛟麟本欲引军决一胜负,奈号令一出,军士不前。
郑蛟麟更使吴应麒为前锋,引军先催敌阵。
惟军士已不愿听令,吴应麒大怒,立杀数人,不特不能制止,军士且乘势哗噪。
诸将无法制止,即哄然散去大半。
是时张勇、王进宝正引兵来攻,郑蛟麟见此光景,知难挽救,不觉长叹一声,潸然泪下。
徐即拔剑自刎而死。
按郑蛟麟从吴三桂多年,多立战功,及至大局危迫,退屯剑阁,犹死力撑持,欲以挽回危局,其极乃至伏剑而终,可谓尽忠于三桂。
然吴氏之天时人事已自去了,一郑蛟麟其奈之何?
惟自郑蛟麟殁后,诸部将无所适从,其部下人马更多逃散。
吴应麒等乃率残败人马,弃了剑阁,奔回成都。
张勇、王进宝遂进剑阁驻扎,同时赵良栋亦已引兵趋至绵竹。
周将谭洪听得剑阁失守,诚不料敌兵如此神速,深恐绵竹亦不能守,乃先退守重庆一带。
赵良栋以重庆在成都下游,计不如先破了成都,则谭洪、罗森尽已失其根据,四川即一鼓可定。
即知会张勇、王进宝合趋成都进发,乃一并移兵,欲先下成都,然后进取。
离线缓存
整本离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