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演义(明清两周志演义)第70页
若三桂尚有大勋,人心所系,部下雄兵百万,皆是能战之士,实不可不防。”
因此便有亲征之意。
奈廷臣皆交章谏阻,故暂作罢论,唯仍须看三桂动静,然后定夺。
且说三桂自举兵之后,即传告四处,欲鼓动人心降附。
唯自觉难于措词,左思右想,乃委曲其说。
凡各省大员平日与他有往来的,都布告自己起兵原由,那布启写道:平西王吴三桂为布告事:昔先朝不幸,闯、献为殃,以至宗社沦丧。
本藩方待罪边陲,未遑援救,负罪良多。
自念满洲僻处东辽,久荷先朝之覆庇,应重友邦之谊,念切同仇。
故本藩欲除逆安邦,聊效秦庭之哭,冀稍尽报国之忱,用是借兵入关,俾清妖孽。
乃前方拒虎,后即进狼;既去元凶,又来大敌。
盖本藩在秦晋报捷之日,即满人在燕云践位之时矣。
乃以羁縻之术,封本藩为平西亲王,本藩此时徘徊歧路,仰天徒哭,欲受命则此心有愧,欲反动则军力已疲,不得已乃隐忍须臾,冀图后举。
乃大难甫平,彼即为斩草除根之计,隐谋所在,杀机已露。
伏唯本藩昔负前明,上无以报国家,下无以对黎庶,一死亦复何惜?顾老夫虽耄,犹冀赎以前愆,忍以此大好河山,弃付他人之手?爰纠集旧部,罗致英雄,共起雄师,俾伸大义。
凡尔臣贰,爰及军民,皆皇汉之同胞,尽前明之赤子,自当共表同情,并伸义愤。
檄到之日,祈各来归,共膺懋赏。
自此布启发表之后,闽省耿王,粤省尚王,皆从令反正。
那贵州提督李本深,本为孙可望劲将,自降清之后所向有功,乃得保为贵州提督,平日已与吴三桂互相往来,至是听得吴三桂布启,先已归附,举兵同反,其余各省响应的尚多。
那时三桂已行抵衡州,见四方响应,心中窃喜。
唯诸将以既举大兵,不可一日无主,纷请三桂即位称尊。
在三桂本欲先立明裔,以饰人心,唯于缅甸一役,颇难解说,因此乃有称尊之意。
正是:方奉北廷移别镇,又思南面作真皇。
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十九回 建帝号吴三桂封官 受军符蔡毓荣调将
话说吴三桂既有称尊之意,即与各心腹大将夏国相、马宝、胡国柱等计议。
三桂先说道:“孤此次首倡大义,志在反正。
诚如诸君所言,国不可一日无君,今为大局计,诸卿有何高论,不妨直说。”
胡国柱道:“大王此举,名正言顺,故檄文一发,人心响应。
独惜明社既墟,至今二十年,纵朱家或有遗裔,均已匿迹销声。
况且亦无从得其真确,又何由得明裔而辅之?大王若必欲访寻,恐假姓冒名者纷至沓来,此时更难处置。
为今之计,不如大王权摄国事,以号令四方,较为上着。”
夏国相道:“胡公所言亦是。
但目下人心思明,故我兵一举,各自归命。
若一旦反其道而行之,人心向背固未可知也。
然事在创始,非有英明强干之主不可以有为,故即能访得明裔,亦断难及大王之英武。
故大王权宜行事,亦是上策。”
马宝道:“二公之言虽有至理,唯亦有见不到处。
盖今日人心,非尽思明也,思中国耳。
且我等必求明裔而辅之,于缅甸一役,亦难解说。
今大王英明神武,名正言顺,以举义师,拥雄兵百万,上将千员,若北向以争天下,谁敢抗者?故依某愚见,宜自即帝位。
然后励精图治,选贤任能,大事固不难定矣。
成败在此一举,大王宜立定大计,毋再游移。”
吴三桂听罢,心中大喜,却又故说道:“孤此举本无利天下之心;奈不得已耳。
既是明裔难于查访,愿诸君更举贤者,孤当力效前驱,决无退志。”
言罢,夏国相、马宝、胡国柱齐说道:“英明神武,智勇足备,声泽及人,方今谁有如大王者?愿大王勿再多让,以误事机。
待大王即定之后,国家有神圣文武之君,士卒有敌忾同仇之气,彼纵有强弓劲弩,精骑善射,焉能抗我耶?”三桂此时已心满意足,仍谦让道:“既诸君如此推戴,孤亦不敢固辞。
今孤权摄大位,若他日得有贤能者,抑或得朱家英明真裔,然后再议,可也。”
说罢,即令夏国相选择良辰吉日,以郊天即位。
时在康熙十二年也。
吴三桂已年逾六旬,唯精力未衰,其一种豪气,亦无异少年。
又念向来所向无敌,此次实视中国如在掌中,以为人心既归,一举可定天下。
怀了这个念头,今见为诸将推戴,自然欢喜。
即令改常德治为行宫,暂备湖南为建都之所,待天下既定,然后重返北京。
又令在衡州府衡山县筑坛,祭告天地。
离线缓存
整本离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