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设置 书签 详情 下载

字体大小

背景设置

加入书签 我的书签

吴三桂演义(明清两周志演义)第71页

以宫殿本用黄瓦,今只改一府衙为宫殿,自须变易旧观,唯时候仓促,急不能办,即由黄漆涂之,草草将事。

至于皇帝冠服,仍学明朝装束,亦赶紧备办。

由夏国相、马宝、胡国柱三人会议,建国大周,改元利用。

即以康熙十二年为大周利用元年。

那日清晨,吴三桂即令王屏藩与王辅臣共图甘肃。

去后,又拜夏国相、马宝为丞相,总理军国机务。

夏国相进道:“清朝定鼎已近三十年,各省布置渐归完善。

今我兴师,须分扰各省,使各路并进,方易得手。”

吴三桂道:“卿言是也,朕之遣将先入四川,即是此意。”

夏国相道:“即拔一四川,恐亦未能制彼之死命。

方今苏、浙、闽、粤为精华所萃,宜一并遣将入闽、粤,若耿、尚二王与我会合,各起兵北上,则大事定矣。”

吴三桂听罢大喜,即封其侄吴世宾为官定国大将军,以其婿胡国柱为金吾卫大将军、武英殿大学士,并令胡国柱遣李本深收取西川。

胡国柱进言道:“李本深昔为孙可望劲将,转战各省,于四川地势形图尤为熟悉,用之可谓最得其人。

但四川一省地理阻隔,且中国雄兵猛将多聚其间,恐只靠一李本深尚难得力,不如择良将以为之辅,方保万全。”

吴三桂深以其说为然,遂并封其侄吴之茂为西蜀大将军,使与李本深共图四川,若既得四川之后,即进窥秦、陇,自西而北,以会控京师,与各军相应。

计议已定,即择日即位。

是日冠冕旒,衣龙袍,登皇帝位。

各将皆以次朝贺,山呼既毕。

三桂自念此次得为皇帝,实出诸将拥戴之功,且将来用兵,皆赖诸将之力,自宜厚其封赏,以结其心。

时凡三桂的心腹党羽,皆闻风相应。

三桂遂封王辅臣为镇西大将军,封王屏藩为征西大将军。

以李本深为首先响应,乃封本深亲军金吾卫大将军,使领本部兵五万人先行入川。

复封其侄吴世宾亦为亲军金吾卫大将军,以本部人马沿湖南下广东。

复遣部将马承荫会兵广东,与吴世宾会合进取。

自平南王尚可喜殁后,清朝即以其子尚之信承嗣平南王爵,仍驻广州,掌理藩事。

三桂并为手启谕尚之信道:孤昔与令先君贤王待罪东陲,嗣以国家多难,闯、献搆乱,宗社既危,始相与借兵入关,冀图恢复。

乃我方告捷,敌已入京。

孤与令先君方徘徊歧路,痛哭流涕,以无功国家而负罪明室也。

当此之时,势颓力竭,既不能倒戈反正以报先朝,遂赧颜并污先命,受爵为藩王。

令先君曾与孤言,谓苟有机会,勿忘明室,乃口血未干,令先君遽殒。

孤徬徨滇蜀,孤掌难鸣,近十余年矣。

维思北朝分茅胙土、赐爵封藩、世袭罔替之语,载在明府。

乃孤则残喘苟延,令先君则墓门未拱,而北朝已为德不终,遽兴撤藩之议。

夫撤藩云者,即杀机所伏也。

孤等何罪?因功见忌,因忌见诛。

烹走狗而藏良弓,于斯为甚,乃令先君九泉之下亦将不瞑。

孤自念有生数十年,既负明室,又负国民,意欲图抵罪,死里求生,乃履霜坚冰,首倡大义。

幸天尚爱明,人方思汉,义师一起,四方向附,指日大好山河复归故主。

伏望贵王仰承先君之悃忱,感念明朝之德泽,举兵来会,以宁社稷。

则新朝论功行赏,贵王将世世子孙永开藩府,此国家之福,亦大王之幸也。

方今北朝猜忌既生,杀机遍伏,孤念切同仇,感怀先谊,用告大王。

以大王精思慎虑,必有以自处也。

唯大王图之。

尚之信得书之后,正自踌躇,唯当时北京朝廷以广东地方重要,自听得告变之后,已特令承袭定南王孙延龄领兵四万往扎广东。

又加广西提督马雄,为帮办防务副将军,调兵到广东协守。

盖北京朝廷亦惧尚之信与吴三桂相应,故特调孙延龄及马雄以监督之也。

故尚之信心中即欲附从三桂,唯惧孙延龄、马雄等不从,实多不便。

且念马雄一人不打紧,只怕孙延龄部下兵多将广,若得他同心归附吴王,是闽广一带皆势如破竹,天下不难定也。

因此,便亲到孙延龄行营,故以言相试。

当相见之际,先寒暄了一会,尚之信先道:“今吴王举兵,自号反正,贤王断他将来局面如何!”孙延龄不知尚之信之意,只直说道:“吴王号召,人心如响斯应,吾甚惧朝廷难与相争也。”

尚之信道:“若吴王成事,我们又将何以自处?望贤王教我。”

孙延龄道:“不如观其动静,再商行止。”

尚之信道:“贤王此言未尝不是,唯今吴王传檄远近,人心动摇。

今又吴世宾、马承荫领兵十万,横行两粤,事机已迫,恐不容我等观望也。”

孙延龄至此,已略会尚王之意,即道:“贤王有守土之责,孙某当唯贤王之马首是瞻。

贤王若有主意,不妨相告,吾两人义同心腹,断不泄露也。”

尚之信道:“某实告君,以吾先君子与令先王皆与吴王并起关东,以有功朝廷,乃赐封藩府。

闻朝廷实主撤藩之议,以吴王最强,故先制吴王,而后吴王有此一举也。

吴王若亡,吾等亦不独全,此贤王所知矣。

上一页详情 末页 下一页

离线缓存

整本离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