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演义(明清两周志演义)第83页
近闻平凉一带,有土人起事,聚众甚多,惜无远大之志耳。
我若既通平凉之路与之相合,即鼓其气而用之,直指东驰,以十余万之众横行晋汴,谁能抵御耶?”吴之茂道:“我军须急攻平凉者,正为此耳。”
到次日,吴之茂复主进兵,王屏藩便令以后军为前军,并下令:“凡攻城攻寨,于初到之时即奋力猛进,毋得疲缓,以养敌人之力。
若平凉之路既通,吾无忧矣。”
遂以吴之茂全军会同陆道清攻城,王屏藩以全军与郑蛟麟攻张勇营垒。
定计第一日以前军进攻,第二日以后军进攻,轮流更替,不得停歇,以攻破为止。
三军得令,鼓噪而进,皆并力攻扑。
那张勇与王进宝,亦竭力守御,第一日不能得手,王屏藩欲张勇出战,以图破敌,乃使军士搦战,张勇不出。
周兵百般辱骂,张勇亦置不理。
诸将校有请战者,张勇一概却之,并道:“如图海公未到时,有言者斩。”
惟督军实力守御。
王屏藩、吴之茂连攻三日,皆不能得手。
屏藩正在焦躁,忽探马报称大将军图海已到了。
原来图海正督军前行,约百里即到凉州,已见张勇来人催救,知道平凉危急。
图海听得,大惊,急调吉林马队三千飞行,即催大军前进。
到时,平凉已危,即率军与吴之茂一军先战,之茂见图海已到,不知人马多少,不免失措。
城内又以矢石相拒,王进宝更遣朱芬由城内冲出,以应来军。
两军混战一场,各自收兵。
图海以远来疲惫,亦不敢追击。
图海看过地势,即令乘夜建营,并谓张勇道:“众寡不敌,非将军死力则平凉危矣。”
便于布置定妥后,即奏奖张勇、王进宝等,并升赵良栋为提督,统兵独当一面。
自此两军连日交战,皆互有胜败。
王屏藩见不能得手,尚须再筹良策,只得与诸军退守固原,再候大军。
今且说吴三桂自领兵入川,既拔成都之后,巡抚罗森森、提督郑蛟麟、总兵谭洪等纷纷投附,然后分将四出。
自见岳州一军未能通过武昌,甚为焦虑。
适夏国相奏至,力主弃滇之议,即以滇中精锐调赴岳州,疾行北进。
惟三桂意自不舍,以滇中为自己根本,十余年经营,不忍弃去,寻思军士得手与否,不在弃滇与否,自计只得岳州一路进兵,必难制敌人死命,便欲得闽浙一路,沿江苏直趋两淮,较为直截。
只惜耿精忠归降后,总不进兵,不如派使臣入闽,并通台湾郑经,会同北伐,岂不甚好?想罢,便发谕夏国相,缓行弃滇之议,先择人使闽、使台,会兵北进。
夏国相得谕后,即令尚书王绪入闽。
原来台湾郑经,乃郑成功之子。
当郑芝龙背明投降大清时,其子郑成功为日本妇田川氏所生,以其父降清有违国家大义,便不计家庭私事,自行入台湾。
即据台湾一地,以图恢复。
成功殁后,其子郑经继立,亦屡与清廷搆战。
惟互有胜败,故吴三桂并欲郑经附从,即藉其兵力以为己助。
及王绪奉命,自不敢怠慢,先行入闽,即谒见耿精忠。
耿王亦知其来意,先言道:“闻岳州一战,马宝都督大为得手,不知近日陕中有何军报?”王绪道:“正为此事来见王爷。
以清朝尽率精锐以拒我师,今陕中虽未得消息如何,然以敌军悉聚武汉间,终不能御马宝一旅之师,其力亦可见矣。
然敌人重防武汉,而忽略江淮,若王爷能率大兵薄苏杭而进,谁能御之?今王爷既树降周之名,却观望不愿发兵,清朝亦当为大王罪,周皇反必为大王怪。
与其敛手待罪,何如奋勇图功?大王岂不知自审耶?”耿精忠听罢,深以为然,即与王绪会商出师之期。
王绪道:“吾尚须入台湾,待与郑经商妥之后,大王以一军应江西,以一军沿浙江而进,吾亦使郑经出师直捣苏杭以北向,使与大王并进也。”
耿精忠便派员导王绪入台湾。
时郑经自承父业已出兵数次,然终不能通闽浙之路,正欲乘三桂起事扰动南北之际乘间出兵,忽听报吴三桂已派使臣到,当即以礼迎接。
王绪甫到殿上,郑经即升座,先向王绪责道:“三桂引敌入关,正当赎罪。
今既建复明之义,何以忽窃帝号耶?”王绪听得,觉此人实在利害,即答道:“大周天子此策,亦权宜之策耳。
今虽然称帝,犹未立储君,亦以起义之时不可一日无主,明裔散失,又不能遽得英明者而立之,故出此计耳。”
郑经听得,明知其伪,但不必过诘,乃再言道:“吾守台湾已阅两世,尚不敢自称大号,以未忘明室故也。
公卿到来,将欲何为?”王绪道:“昔延平王虎踞台湾,转向闽浙,直捣淮扬,声威大振。
惜当时人心既靡,清朝又得以全力御之,故不及克竟其成。
今大王以壮年嗣位,国民方翘首瞩目,以为将振先世之殊威,复有明之大业。
乃国内不见旌旗之色,国外不闻钲鼓之声,岂坐以待亡耶?方今大周已起,清军疲于奔命。
大王若悉数精锐,直指淮扬而进,则耿王亦必为君后援,是天下不难定也。
事成之后,大王固不失藩王之位,又可以成先世之功,忠孝两全,功在一时,名垂万载,何大王不悟也?”郑经听罢,觉王绪之言甚为有理,即道:“卿言是也,孤将听卿。”
遂谕令百僚,以礼款待王绪。
即与诸臣计议,复派使臣随王绪至周订约出师之期。
正是:为谋故国从周主,要出雄师抗敌军。
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离线缓存
整本离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