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演义(明清两周志演义)第93页
杨捷令军士一一打捞,所获无算。
统计韩大任所领人马不下二万余人,逃生的不及十之二,其余或溺毙,或被擒,或投降,已全军倾覆。
杨捷不费多时,并无损伤,已大获全胜。
自此一战之后,周军意气为之一沮。
杨捷由驿报入京。
是时,清朝康熙帝正议亲征,听得杨捷在长江一捷,始罢亲征之议。
即加杨捷少保官衔,并不究简王及希尔根弃城逃遁之罪。
复奖赏岳乐及董卫国二人,即降谕催令各军乘胜南下。
安王岳乐得谕之后,即会商简王及卫国,合兵分路前进。
以简王及希尔根从江西东路而下,以防耿王福建之兵。
董卫国就近先行,而自行督兵为后路。
正部署军事之际,忽探马飞报道:“胡国柱复用高大节为帅,领军二万人,号称四万,已复向江西来了。”
岳乐听得,谓左右道:“由今观之,杨捷之胜实出天幸。
胡国柱殆亦知大任必败,故复以高大节代韩大任也。
若大任渡江稍迟数天,高大节一到,兵权即不在大任手上,断不由大任作主,高某亦断不肯遽行渡江也。
大节为人骁勇善战,既有谋又谨慎,敌将夏国相倚为长城。
今彼复入江西,局面又当一变矣。
我若全军南下,得毋高大节反要我后乎?不如驻兵以待之。”
都统明阿进道:“周军分道四出,忽来忽去。
苟一闻周兵复出江西,我便不敢南下,是我永无南下之日也。
设周兵忽进江西,忽回湖南,我若视其进退以为行止,势将疲于奔命矣。
兵法有云:宁致人而不致于人。
若只为人牵制,此兵家所大忌也。
今若驻兵以待,是高大节一日不到江西,我即一日屯兵不能进退。
劳师糜饷,实非良策。
愿大王思之。”
岳乐道:“吾所惧者,中夏国相、胡国柱等奸计耳。
如君所言,亦有至理,君主见若何,不妨明说。”
明阿道:“今日之策,惟有直走萍乡耳。
我若得萍乡,将长驱直入湖南。
蔡军可由上游而下,吾军却由下游会进长沙,直捣敌人巢穴。
那时高大节纵能纵横江西,又将何用?王爷若仍有疑心,亦只合分军留驻袁州,以为后援。
若以全军驻扎,迁延不进,非某所敢言也。”
岳乐听罢,仍犹豫不决。
明阿又道:“此外亦有一策。
吾军奉命而来,志在征伐,不如先令董卫国直走萍乡,我却探实高大节来路,督兵往迎,以求一战。
终胜屯兵此地也。”
岳乐道:“倘耿王复进江西,又将如何?”明阿道:“尚有简王及希尔根,两军尚驻江西,以为游击。
即放心远进,无忧矣。
愿王爷勿再思疑。”
岳乐道:“我全军且惧不能独当敌人,若又复分军,实非良策。
不如以全军候高大节一战,以雪全败之耻可也。”
时岳乐全军正驻扎袁州上游,遂回军望西北而行。
且说高大节领军二万人,却令分军为二队,以一路由平江过义宁,自统一路由浏阳过新昌,共趋奉新县,以撼南昌省会。
时部下诸将以区区万人军力本不为厚,故多不赞成分军之议。
原来高大节善能以少击众,故不从诸将之意,并以平江一路由副将胡国梁统之,并嘱道:“吾到新昌时,若不遇清兵,吾将绕兵北向。
将军到义宁,若遇敌人,休与急战,若不遇敌人,可直趋奉新,以窥南昌。
吾自可以为援应也。”
胡国梁领命后,即提兵东行。
那时高大节一军既过浏阳,探得岳乐正驻军袁州上游,遂令军士疾进。
部将谭进宇道:“袁州下邻萍乡,不如改道萍乡而进,与夏丞相一军合,较为稳着。”
高大节道:“吾昔破岳乐,未尝亲抵岳军之前,今日奈何反下萍乡?今惟有直走新昌耳。
且岳乐若闻吾至,必自回军求与我一战,断不敢深入也。
诸君休再多言,待破敌后,与诸君同唱凯歌。”
便督军直望新昌而去。
那日正行近新昌,已近日暮,那地名唤做大觉寺,即令军士扎营。
忽探马报称,安亲王岳乐已回军,正望西北而来,惟行程甚缓,计明日可以到此间矣。
离线缓存
整本离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