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演义(明清两周志演义)第77页
正是:空逞狼心思大位,顿教龟物沮雄心。
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二十一回 据陕西王屏藩起事 逼洞庭夏国相鏖兵
话说吴三桂因在山岳庙卜验龟图,见那大龟蹒跚行走,终不出湖南、云、贵之外,心中大为失望,徐摇首叹道:“孤初举义旗,四方归命,区区无知之物乃不许我乎?”时胡国柱在旁进言道:“此龟如何行走,臣始终未见之,盖臣不信如此即足以验吉凶也。
昔臧文仲居蔡,孔子犹以其乞灵于无知之物而讥讽之,况陛下位居至尊,与北朝抗衡,共争天下,岂能视此以为进退耶?愿大王勿以此为念,立即回驾,号令三军,长驱北上,此国家之福也。”
夏国相亦道:“臣固言之,龟本无知之水族,设卜如不吉,反令人心沮丧。
凡卜验吉凶之事,不过出于愚人之迷信,以陛下英武崛起,奈何亦信此耶?诚如驸马之言,宜速号令三军,早安天下。
以陛下起事,虽四方响应,然兵威未伸。
今蔡毓荣已阻距岳州,续增军实,若旷日持久,是如使蔡毓荣竖子得徐为之备耳。
愿陛下思之。”
时吴三桂听了,心中本迷信龟物,因人人传其灵异,心中已迷信在先,又见那大龟蹒跚盘旋总不出长沙、衡、永,亦殊奇异,自不由不信,惟有勉强镇定人心。
乘胡、夏二人言罢,即道:“诚如二卿之言。
今朕即位未久,福建、两广俱已归命,是已为朕有矣,乃大龟总不出湖南,是先已不验,朕奈何迷之?朕一时不明,几误大事,自后当勿复尔。”
说罢,即命驾回宫。
诸大臣亦相随而回。
三桂即令人打听蔡毓荣军情。
时蔡毓荣正在岳州与吴军相距,三桂已得马宝回报,蔡毓荣军势颇锐,队伍亦甚齐整。
于是三桂手下诸大臣之意,皆欲立刻与毓荣决个雌雄,以为旷日持久则毓荣守御必密矣。
三桂道:“朕固未尝督兵北上,毓荣亦未尝督兵南下。
我军惧养成蔡军锐气,彼蔡军岂不惧养我军锐气耶?朕料彼军必有所惧也,朕当亲自征之。”
即令于次日到郊外操兵,取齐各路起程。
操军后,三桂回到宫中,身体颇不畅快,难以出战。
心中正自抑郁,忽接李本深由川中奏报,自进军而后,已拔夔州,并下重庆,现已进攻成都,指日可下。
三桂览奏大喜,即与诸臣计议道:“本深此西征势如破竹,今已直进成都,甚慰朕望。
以四川向称险塞,号为沃野,自古帝王多藉以建都。
今湖南为四战之地,无险可守,朕欲率师入川,先取成都,以为基本,然后西出秦川,与朕义子相应,共取长安。
握险自固,先立于不败之地,以与北朝相争,诸卿以为何如?”夏国相道:“谁向陛下献此策者?”
吴三桂道:“此孤之本意,非他人所谋也。”
国相道:“昔刘邦东避西楚,刘备北让曹操,故不得已而先据四川一地。
然当时帝都犹在长安,故进战犹易。
今局面已不同矣,四川僻在西隅,守险则有余,进战则多碍,其地势然也。
然自刘邦以后,藉四川为家而可以一统大业者曾有几人?陛下于此细思之,可以了然矣。”
三桂道:“语有之,能守而后能战,根本未固而急务战争,此苻坚之所以败也。”
夏国相道:“此不同也。
自来开创王帝,皆以马上征诛得之。
若徒择险自守,不图进取,此取亡之道耳。
以陛下英明崛起,乘此人心响应之时,速宜分道进兵,即足制彼死命,若反退而自守,人心必馁。
馁则散,此时何堪设想?”胡国柱亦道:“夏丞相之言是也。
四川总为要地,臣愿统兵为李本深后援,成都可一鼓而下。
陛下即令能事者,分兵下九江,扼长淮,以绝北朝运道,并合闽粤之师,以扰江南。
陛下即率诸将以全军渡江北向,则蔡毓荣、杨捷之师不能驻足矣。
臣复由成都趋长安,会合屏藩、辅臣二军,以趋三晋,即顺承王与图海二军腹背受敌,岂能与陛下抗战乎?愿陛下毋贪一时自守也。”
夏国相又道:“如驸马所言三路并进:九江一军,沿淮扬以趋齐鲁;成都一军,会陕西以扼三晋;陛下以亲征为中路,制两河以共趋北京。
彼若分道抵御,亦穷于应付,风声鹤唳,人心自摇,安见中土不能恢复乎?且我军旧部皆齐鲁幽燕之士,思乡念切,一闻北上必踊跃争先,此理之自然者也。
臣虽不才,然以驸马谋勇足备,又属至亲,其所进言必有裨大计,成败之机在此一举,愿陛下从之。”
三桂听罢,沉吟少顷,复道:“卿言亦是。
然四川一地南迩云南,北毗陕、甘,又足以节制三楚,非朕不能了此事。
今两策并行,就催马宝进兵,一面使人知会耿王,另遣能将先趋九江,以进会合,以扼长江之险,然后分道并进,可也。”
夏国相复道:“马宝虽为能将,究不如陛下亲征,尤壮声势。
今成都将下,一李本深已足,何劳陛下大军?”三桂道:“诸卿不必多言,朕已筹之熟矣。”
便不听胡、夏二人之言,即留夏国相暂住湖南筹办各事,并令国相遣将分出九江。
一面又遣将往助马宝,速行进战。
自却指兵入川,并以胡国柱与夏国相总理一切机宜。
离线缓存
整本离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