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设置 书签 详情 下载

字体大小

背景设置

加入书签 我的书签

吴三桂演义(明清两周志演义)第72页

今吾等若应吴王,于朝廷目下虽为不忠,惟于国家未尝不顺,愿贤王思之。”

孙延龄道:“此论正中吾意,迩闻朝廷诏至闽中,令耿王出镇江西。

唯耿王有不从之意,看来耿王亦将归附吴王也。

且就今大势观之,北朝势将休矣,吾等反正,亦在此时。

但不知马雄意见如何耳?”尚之信道:“若马雄一人,吾力足以致之。

且吴王来将马承荫,本与马雄为兄弟行,亦不患其不从也。

今请与歃血为盟,彼此同心,欲行共行,欲止共止,各无相背。

贤王以为何如?”孙延龄听得大喜,遂与尚之信歃血为誓。

歃誓既毕,尚之信道:“今贤王既已同心,料无反悔。

唯今福晋为太后养女,认为公主,于朝廷受恩深重,某恐其阻贤王之行也。”

孙延龄道:“贱内虽为太后养女,然以势相凌,故夫妻间时多反目。

吾为孔王之婿,入嗣为定南王,人方谓某为以妻贵者,其实耻之。

吾此行固不以告人,亦不以告吾妻也,贤王不必多虑。

吾所虑者,不知贤王将何以处马雄耳。

马雄向为先孔王部将,与某亦不相能,若见马雄时,慎勿言吾与贤王共谋此事也。”

尚之信领诺而去。

正回至藩府,忽报马雄来见。

尚之信道:“此天赐其便也。”

便屏退左右,即请马雄入内。

茶罢,马雄先说道:“今三桂令吴世宾、马承荫统大兵前来,不日将抵端州,不知大王以何策御之?”尚之信道:“某正为此事大费踌躇,因恐军心或不受调也。”

马雄道:“贤王何出此言?”尚之信道:“吴王此举原为撤藩之议所逼,吾等部下皆诸藩劲旅,须知撤藩之说即所以灭诸藩。

朝廷此说,实以激变人心。

故吴王檄文一发,诸藩响应。

吾昨夜微服巡视军中,见军人皆有怨言,谓朝廷本欲剪除藩将,故吴王出而反正,今又率我们以对敌吴王,是助朝廷以灭藩也,吾等本效力于藩府,今乃使我们倒戈,自相鱼肉,吾等死也不甘心,这等语。

因此本藩大觉为难。

将军若有良法,愿乞赐教。”

马雄道:“有这等事?某一概不知。

大王曾有见过孙延龄否?不知孙某意见若何。”

尚之信道:“孙公木偶耳,毫无决断。

今可与谋者,唯某与将军耳。”

马雄道:“然则贤王既先得风声,必有高见,愿乞明言。”

尚之信道:“吴王此举,其名固正,其言亦顺,故一经号召,四方响从,某固惧不能抗之。

且我军心难用,若强之使战,势将倒戈而向,是吾等即不死于吴军,亦将死于我军。

即幸能苟存,朝廷亦将乘撤藩之势,以兵败见诛。

是某与将军一进一退,皆死无葬地矣。”

言罢,叹息不置。

马雄大为感动,乃奋然道:“大丈夫贵自立,既若此,吾等不宜敛手待毙也。

吴王来将马承荫与某为兄弟行,某且先观其举动。

倘不得已,当从吴王以图大事。

且吾等亦大明臣子耳,返本归原,国人犹将戴我。

虽朝廷欲行加罪,然以吴王大势既成之后,朝廷亦无如某等何也。”

尚之信听罢犹豫,马雄道:“彼此密谋,安有泄露之理?但须得一归附吴军之路。

今如大王所言,是孙延龄与我们相反矣。

彼在粤中窥我等左右,实为不便,不如杀之以为进见之功。

大王以为何如?”尚之信道:“某亦素恶孙延龄者,唯吴王初起,凡从附者多多益善,待某先见延龄探之,挟他与我们同事。

彼若允从,此时虽有嫌疑,亦当消释,以顾全大局。

如其不从,杀之未晚也。”

马雄亦以为然。

尚之信遂要共誓。

去后,尚之信一面告知延龄,言马雄同心,愿亲见马雄,共议大事。

那时延龄听得,以为马雄愿见,我不妨前往;那马雄听得,亦以为延龄先来,我不妨款洽;已皆在尚之信意料之中。

那日尚之信便亲到延龄军中,向孙延龄道:“马雄已与我等同心矣。

今请贤王过马雄营中,共商大计。”

孙延龄道:“吾与马雄虽昔日同隶孔王麾下,然自结怨以来素无来往。

吾位则承袭藩王,而秩则势如驸马,且承命为大将。

今马雄不来见我,焉有我先行屈驾之理?”尚之信听已,笑道:”贤王果不出马雄所料也。”

孙延龄道:“吾何为不出马雄所料?”尚之信道:“马雄谓贤王度量浅狭,性情偏急,伊本欲亲来拜见,唯惧大王不肯接延,反于同谋之事致生意见。

吾乃力辩其非,谓大王宽洪大度,于前事概不介怀。

上一页详情 末页 下一页

离线缓存

整本离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