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演义(明清两周志演义)第96页
且说陕西一路,王屏藩自退至固原,王辅臣自戕莫洛、破鄂洞之后,即与王屏藩合兵,互为犄角,欲通平凉之路,先扑西安。
将军瓦尔喀弃城夜遁,辅臣遂入西安,声势大振。
三桂先发白银二十万犒军,又以王爵赐封辅臣,故王辅臣益为尽力。
以王屏藩屡扼于图海一军,便欲与屏藩合兵共攻图海。
时屏藩与图海相持,势力悉敌,大小百战皆不分胜负,两军互有死亡,又互有增兵。
相持年余,屏藩终不能越平凉之路,已欲舍去平凉,改道扰凤翔而进。
及闻王辅臣合攻图海之计,即与王辅臣计议。
辅臣道:“以将军本部,已足与图海相持,图海且不能得志。
若益以弟处一军,可以摧图海而有余。
图海若败,余子皆不足虑矣。”
王屏藩道:“此言甚是。
但图海老将,若见稍有失利,惟率军死守,必不轻战,吾故无可如何耳。
且其部下,如张勇、王进宝、赵良栋,皆骁勇耐战,虽不能当我两路之兵,然彼未尝不足以自守也。”
时吴之茂在旁,亦道:“在此相战一年,终不能奈图海何,军心亦已气沮。
若徒在此搏战,必无济于事。
愚以为另分一军,能越出图海之后,以趋山西,则图海必望风而退矣。”
王辅臣道:“若以一军先绕道山西,似为良策。
然兵少则不足于用,兵多则此间已失一大军,从前所得之土地亦将复失,又将奈何?前者周皇已发李本深领军入陕,惜本深因病中道折回,遂无有继进者耳。
今不如奏知周皇,派兵绕道入晋,较为得计。”
王屏藩听得,大以为然。
乃会奏三桂。
三桂览毕,拍案起道:“朕自入川以来,不征久矣。
今小儿辈不能了事,非朕亲征不可。”
便大阅师徒,下谕亲征。
共领二十军,计共八万人,择日起程,望松磁市进发。
正是:已见诸军难胜敌,又劳三桂再兴兵。
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二十七回 走固原王辅臣投降 夺荆州蔡毓荣献捷
话说吴三桂接得王屏藩奏报,便要亲征,向松磁市进发。
时清朝康熙十三年,吴周改元为昭武元年,于成都大营宫室,又增封各官,仍以云南为故宫,衡州为改元即位之地,已定为都会,至是又经营四川,谓为新都。
三桂既以内事委付大驸马郭壮图,兼守云南故都,而自欲往来于四川、湖南,以为因应。
初时以国权付诸驸马胡国柱,欲以军旅之事付诸夏国相及马宝二人,即欲深居简出。
及见王辅臣、王屏藩、吴之茂、谭洪等均不能通平凉之路,即集成都诸臣计议。
三桂道:“长安为古来建都之地,重关叠险,可以自立,此朕所必争。
叵耐图海孺子,阻朕大计,欺朕儿辈,以塞平凉之路,此朕所最愤也。
昔朕驰驱戎马,图海尚为朕副,诸事尚由朕指点。
今欲为逄蒙杀羿耶?吾必手刃之,以雪朕愤。”
诸臣听罢,齐道:“以陛下战必能胜,攻必能取,纵横天下二十余年,谁不望风而溃?今若亲征,必能早定大事,此国家之福也。”
三桂听了大喜。
即转进后宫,向爱妃莲儿具述亲征之故。
莲儿道:“自陛下入川以来,久不与军事。
人生如白驹过隙,宜及早平定大事。
陛下春秋已高,若再事迁延,且国事不知若何,更恐将来继位者,无复如陛下之英雄,则国事殆矣。
即有诸臣能事,何若陛下亲见其成?况陛下先声夺人,此行一出,军心亦定,是天下不足平也。
故以妾愚见,亲征为是。”
三桂道:“汝妇人且知大事,然朕岂有不知?朕初起义,六省俱下,遂及成都。
今朕久未亲征,军事即多挫折,故朕意已决。
所不能舍去者,卿耳。”
莲儿道:“陛下戏言耶?陛下此行,必能了事,即不复再亲戎马之劳,妾亦得长侍左右矣。”
三桂道:“后日之事,由后日言之。
然朕目前,焉能遽离卿也?”
莲儿至此自忖:三桂必要与自己同行,己若不肯时,必不肯出征;自己若去时,又恐致碍军事。
乃转一计道:“妾自幼怕见烽火之烟及枪炮之声,且又不曾见过战事,妾焉能随陛下于戎马之中?愿陛下毋以妾一人误国家之大事。”
三桂道:“何误之有?卿虽随军,朕自有法处置,不劳爱卿费心也。”
莲儿又道:“妾闻妇人在军,兵气不扬。
陛下不必如此,请以国事为重。”
离线缓存
整本离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