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演义(明清两周志演义)第4页
说罢便去。
到了录闱之日,数千赴考的都盼望放榜,及至放榜之后,居首的不是别人,就是吴三桂。
自从武闱榜发,吴三桂竟领了首选。
凡赴试的,没一个不知道吴襄与董其昌有些交情,只道董其昌有意拔举三桂,不计他武艺如何就取中首名,更有道吴三桂武艺不是高强不应获选的。
至于那些不第的人,更做出一种谣言,说是吴襄向董其昌讨人情,使中自己儿子。
你一言我一语,早被吴襄听了,便唤吴三桂诫道:“吾儿今日幸捷高魁,为父本曾向董宗伯道及,故得董宗伯留意提拔。
但为父曾承董宗伯问及,知得谁人可充将才,为父故援内举不避亲之义,力荐吾儿。
今既获选,虽为父亦曾说情,但吾儿武艺本不在他人之下。
今竟受此蜚谣冷语,吾儿须此发奋。
但能上报国家,下光门户,不患不能雪耻也。”
吴三桂笑道:“吾父亦太过忧虑。
方今国家多故,凡有本领的自能发现。
象古人说如锥处囊中,其颖立露,儿不忧无出头之日。
若稍有凭藉,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道也。”
吴襄听了,以为儿子有如此志气,十分欢喜。
便使吴三桂拜董其昌,认为师生之谊。
又因吴襄为提督经营,应有个袭荫,董其昌更为奏保,便以吴三桂为都督指挥使。
时东边日急,自经略大臣杨镐以二十万大兵伐建州卫败于抚顺之后,更时时告警。
廷议以东边既急,以孙承宗继杨镐为经略复无振作,乃罢孙承宗,以高第代为蓟辽经略。
复以将军毛文龙为平辽总兵官,筹防边备。
朝命既下,董其昌本与毛文龙为姻亲,那日听得毛文龙领兵出关,便邀文龙至府,说道:“国家多故,边事日危,朝中各员只知趋附宦官,冀得加官进秩,互相狼狈,欺罔朝廷,吾恐日事晏安,敌已渡河矣。
今将军受任视师平辽,任大责重,宜能宣力国家,再安磐石。
不知将军帐下可有得力健儿没有?”毛文龙道:“正为此故,得人甚难。
弟到边时,惟有经营地方,注重险要,以却敌兵。
因大败之后不易言战,若有疑我老师糜饷的,望吾兄一为关注。
要吾兄若知有人才可以相助者,更望相荐以收得人之效。”
董其昌道:“弟位为宗伯,政权不属。
执政中人又不能与谋,即欲为将军关照,亦恐不逮,但求将军随时谨慎耳。
若说荐人两字,本非易事,只见有吴三桂其人者,气象不凡,武勇出众,宜奏调一同出关,以资臂助。
想吴三桂必不负弟所荐也。”
毛文龙道:“弟亦闻其名久矣。
此人为提督京营吴襄之子,现充都督府指挥使,不称其本心,某当重用之。”
说罢辞去。
毛文龙一面告知吴襄,请三桂出关相助。
吴襄正欲儿子为国效力,无有不欢喜,立即回复毛文龙,即令儿子三桂谒毛帅。
时三桂正被蜚谣冷语,以自己得人情获选,又以承父荫得官,正待自展其能一雪其耻,闻得毛文龙邀自己出关,便欣然而往,即领父书往谒毛文龙。
那毛文龙听得三桂已至,立即延入。
吴三桂见时,不觉汗流如雨。
毛文龙问道:“本帅以至诚相待,何以如此之惶恐?”吴三桂道:“某自离籍,往来京津,阅人不少,皆碌碌余子,全不在卑职眼内。
今见都督一种威严气象,眼光四射,令人神慑,故不觉惶恐。”
毛文龙笑道:“如此亦足见足下志气,除本帅以外,眼底更无他人,此去定能立功。
足下飞腾有日,可为预贺。”
说罢让吴三桂坐下。
复自忖道:“此人目无天下士,独能畏慑于吾,此人必能为吾所用,不忧其不用命也。”
正想象间,吴三桂进道:“某闻都督受命出关,不以卑职鄙陋,看吾父薄面使在帐下执鞭,卑职自然感激。
只怕驽马庸才,不足受都督驱策。”
毛文龙道:“不必过谦。
某闻大名久矣,只不能记忆。
昨蒙董宗伯提起,以足下相荐,故力请足下相助。
此后当如叔侄一般,一切军务与足下共之,断不相负。
惟现在国家用人之际,不知足下更见有如何人物可为国家出力的,不妨力荐。”
吴三桂此时方知自己系董其昌所荐,便答道:“弟亦知有两人,曾与弟同学。
一是曹变蛟,有胆略,善骑射,可惜遭时不遇,现方流落辽东,都督切宜用之。
其次则与某同榜者白遇道。
某所知的只此二人,余外也不敢妄荐。”
毛文龙大喜。
一面令吴三桂招致曹变蛟,一面邀请白遇道到来,即调齐出关人马,奏辞明主,择日出关。
不数日间,曹变蛟、白遇道俱至。
离线缓存
整本离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