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设置 书签 详情 下载

字体大小

背景设置

加入书签 我的书签

宋书(梁沈约 · 二十四史)第114页

海宁令,孙权分歙为休阳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分歙置诸县之始,又分置黎阳,大明八年,省并海宁。

黟令,汉旧县。

南徐州刺史,晋永嘉大乱,幽、冀、青、并、兗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淮,亦有过江在晋陵郡界者。

晋成帝咸和四年,司空郗鉴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于晋陵诸县,其徙过江南及留在江北者,并立侨郡县以司牧之。

徐、兗二州或治江北,江北又侨立幽、冀、青、并四州。

安帝义熙七年,始分淮北为北徐,淮南犹为徐州。

后又以幽、冀合徐,青、并合兗。

武帝永初二年,加徐州曰南徐,而淮北但曰徐。

文帝元嘉八年,更以江北为南兗州,江南为南徐州,治京口,割扬州之晋陵、兗州之九郡侨在江南者属焉,故南徐州备有徐、兗、幽、冀、青、并、扬七州郡邑。

《永初二年郡国志》又有南沛、南下邳、广平、广陵、盱眙、钟离、海陵、山阳八郡。

南沛、广陵、海陵、山阳、盱眙、钟离割属南兗,南下邳并南彭城,广平并南泰山。

今领郡十七,县六十三,户七万二千四百七十二,口四十二万六百四十。

去京都水二百四十,陆二百。

南东海太守东海郡别见,晋元帝初,割吴郡海虞县之北境为东海郡,立郯、朐、利城三县,而祝其、襄贲等县寄治曲阿。

穆帝永和中,郡移出京口,郯等三县亦寄治于京。

文帝元嘉八年立南徐,以东海为治下郡,以丹徒属焉。

郯、利城并为实土。

《永初郡国》有襄贲别见、祝其、厚丘并汉旧名、西隰何江左立四县,文帝元嘉十二年,省厚丘并襄贲。

何、徐无厚丘,余与《永初郡国》同。

其襄贲、祝其、西隰,是徐志后所省也。

领县六,户五千三百四十二,口三万三千六百五十八。

郯令,汉旧名。

文帝元嘉八年,分丹徒之岘西为境。

丹徒令,本属晋陵,古名硃方,后名谷阳,秦改曰丹徒。

孙权嘉禾三年,改曰武进。

晋武帝太康三年,复曰丹徒。

武进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丹徒、曲阿立。

毗陵令,宋孝武大明末,度属此。

朐令,汉旧名。

晋江左侨立。

宋孝武世,分郯西界为土。

利城令,汉旧名。

晋江左侨立。

宋文帝世,与郡俱为实土。

南琅邪太守琅邪郡别见,晋乱,琅邪国人随元帝过江千余户,太兴三年,立怀德县。

丹杨虽有琅邪相而无此地。

成帝咸康元年,桓温领郡,镇江乘之蒲洲金城上,求割丹阳之江乘县境立郡,又分江乘地立临沂县。

《永初郡国》有阳都前汉属城阳,后汉、《晋太康地志》属琅邪。

、费、即丘并别见三县,并割临沂及建康为土。

费县治宫城之北。

元嘉八年,省即丘并阳都。

十五年,省费并建康、临沂。

孝武大明五年,省阳都并临沂。

今领县二,户二千七百八十九,口一万八千六百九十七。

去州水二百,陆一百;去京都水一百六十。

临沂令,汉旧名。

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属琅邪。

江乘令,汉旧县。

本属丹阳,吴省为典农都尉。

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晋陵太守,吴时分吴郡无锡以西为毗陵典农校尉。

晋武帝太康二年,省校尉,立以为毗陵郡,治丹徒,后复还毗陵。

东海王越世子名毗,而东海国故食毗陵。

永嘉五年,帝改为晋陵。

始自毗陵徙治丹徒。

太兴初,郡及丹徒县悉治京口,郗鉴复徙还丹徒。

安帝义熙九年,复还晋陵。

本属扬州,文帝元嘉八年,度属南徐。

领县六,户一万五千三百八十二,口八万一百一十三。

去州水一百七十五,陆同;去京都水四百,陆同。

晋陵令,本名延陵,汉改曰毗陵,后与郡俱改。

上一页详情 末页 下一页

离线缓存

整本离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