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梁沈约 · 二十四史)第131页
诸官府至郡,各置五百者,旧说古君行师从,卿行旅从。
旅,五百人也。
今县令以上,古之诸侯,故立四五百以象师从旅从,依古义也。
韦曜曰,五百字本为伍伯。
伍,当也;伯,道也。
使之导引当道伯中以驱除也。
周制,五百为旅,帅皆大夫,不得卑之如此说也。
又《周礼》秋官有条狼氏,掌执鞭以趋辟,王出入则八人夹道,公则六人,侯伯则四人,子男则二人,近之矣,名之异尔。
又《汉官》中有伯使,主为诸官驱使辟路于道伯中,故言伯使,此其比也。
县令,千石至六百石;长,五百石。
汉初,王国置太傅,掌辅导;内史主治民;丞相统众官;中尉掌武职。
分官置职,略同京师。
至景帝惩七国之乱,更制诸王不得治国,汉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其大夫、谒者、诸官长丞,皆损其员数。
后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而王国如故;又太仆为仆,司农为大农。
成帝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省内史。
其中尉如郡尉,太傅但曰傅。
汉东京亦置傅一人,王师事之;相一人,主治民;中尉一人,主盗贼;郎中令一人,掌郎中宿卫;仆一人,治书一人,治书本曰尚书,后更名治书;中大夫,无员,掌奉使京师及诸国;谒者及礼乐、卫士、医工、永巷、祀礼长各一人;郎中,无员。
魏氏谒者官属,史阙不知次第。
晋武帝初置师、友、文学各一人。
师即傅也,景帝讳师,改为傅。
宋世复改曰师。
其文学,前汉已置也。
友者,因文王、仲尼四友之名也。
改太守为内史,省相及仆。
有郎中令、中尉、大农为三卿。
大国置左右常侍各三人,省郎中,置侍郎二人。
大国又置上军、中军、下军三将军;次国上军将军、下军将军各一人;小国上军而已。
典书、典祠、典卫、学官令、典书令丞各一人,治书四人,中尉、司马、世子庶子陵庙、牧长各一人,谒者四人,中大夫六人,舍人十人,典医丞、典府丞各一人。
宋氏以来,一用晋制,虽大小国,皆有三军。
晋制,典书令在常侍下,侍郎上;江左则侍郎次常侍,而典书令居三军下矣。
江左以来,公国则无中尉、常侍、三军,侯国又无大农、侍郎,伯子男唯典书以下,又无学官令矣。
吏职皆以次损省焉。
晋江右公侯以下置官属,随国小大,无定制也。
晋江左诸国,并三分食一。
元帝太兴元年,始制九分食一
太傅,太保,太宰,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诸位从公。
右第一品。
特进,骠骑,车骑,卫将军,诸大将军,诸持节都督。
右第二品。
侍中,散骑常侍,尚书令,仆射,尚书,中书监,令,秘书监,诸征、镇至龙骧将军,光禄大夫,诸卿,尹,太子二傅,大长秋,太子詹事,领、护军,县侯。
右第三品。
二卫至五校尉,宁朔至五威、五武将军,四中郎将,刺史领兵者,戎蛮校尉,御史中丞,都水使者,乡侯。
右第四品。
给事中,黄门、散骑、中书侍郎,谒者仆射,三将,积射、强弩将军,太子中庶子,庶子,三卿,率,鹰扬至陵江将军,刺史不领兵者,郡国太守,内史,相,亭侯。
右第五品。
尚书丞,郎,治书侍御史,侍御史,三都尉,博士,抚军以上及持节都督领护长史,司马,公府从事中郎将,廷尉正,监,评,秘书著作丞,郎,王国公三卿,师,友,文学,诸县署令千石者,太子门大夫,殿中将军,司马督,杂号护军,阙内侯。
右第六品。
谒者,殿中监,诸卿尹丞,太子傅詹事率丞,诸军长史、司马六百石者,诸府参军,戎蛮府长史,司马,公府掾,属,太子洗马,舍人,食官令,诸县令六百石者。
右第七品。
内台正令史,郡丞,诸县署长,杂号宣威将军以下。
右第八品。
内台书令史,外台正令史,诸县署丞,尉。
右第九品。
凡新置不见此诸条者,随秩位所视,盖囗囗右所定也。
列传
列传第一 后妃
帝祖母号太皇太后,母号皇太后,妃号皇后,汉旧制也。
晋武帝采汉、魏之制,置贵嫔、夫人、贵人,是为三夫人,位视三公。
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是为九嫔,位视九卿。
其余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
高祖受命,省二才人,其余仍用晋制。
贵嫔,魏文帝所制。
离线缓存
整本离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