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设置 书签 详情 下载

字体大小

背景设置

加入书签 我的书签

宋书(梁沈约 · 二十四史)第166页

除给事中。

尚书仆射、丹阳尹徐羡之置建威府,以为录事参军,寻转尚书祠部郎、丹阳丞,入为尚书左丞。

以族弟亮为仆射,缌服不得相临,徙太子率更令,庐陵王义真车骑咨议参军,出补山阴令。

太祖元嘉初,除司徒右长史,迁御史中丞。

当官而行,甚得司直之体。

转司徒左长史。

时会稽剡县民黄初妻赵打息载妻王死亡,遇赦,王有父母及息男称、息女叶,依法徙赵二千里外。

隆议之曰:“原夫礼律之兴,盖本之自然,求之情理,非从天堕,非从地出也。

父子至亲,分形同气,称之于载,即载之于赵,虽云三世,为体犹一,未有能分之者也。

称虽创巨痛深,固无仇祖之义。

若称可以杀赵,赵当何以处载?将父子孙祖,互相残戮,惧非先王明罚,咎繇立法之本旨也。

向使石厚之子、日磾之孙,砥锋挺锷,不与二祖同戴天日,则石碏、秺侯何得流名百代,以为美谈者哉!旧令云,‘杀人父母,徙之二千里外’。

不施父子孙祖明矣。

赵当避王期功千里外耳。

令亦云,‘凡流徙者,同籍亲近欲相随者,听之’。

此又大通情体,因亲以教爱者也。

赵既流移,载为人子,何得不从;载从而称不行,岂名教所许?如此,称、赵竟不可分。

赵虽内愧终身,称当沈痛没齿,孙祖之义,自不得永绝,事理固然也。”

从之。

又出为义兴太守,在郡有能名。

征拜左民尚书,坐正直受节假,对人未至,委出,白衣领职。

寻转太常。

十四年,太祖以新撰《礼论》付隆使下意,隆上表曰:“臣以下愚,不涉师训,孤陋闾阎,面墙靡识,谬蒙询逮,愧惧流汗。

原夫礼者,三千之本,人伦之至道。

故用之家国,君臣以之尊,父子以之亲;用之婚冠,少长以之仁爱,夫妻以之义顺;用之乡人,友朋以之三益,宾主以之敬让。

所谓极乎天,播乎地,穷高远,测深厚,莫尚于礼也。

其乐之五声,《易》之八象,《诗》之《风雅》,《书》之《典诰》,《春秋》之微婉劝惩,无不本乎礼而后立也。

其源远,其流广,其体大,其义精,非夫睿哲大贤,孰能明乎此哉。

况遭暴秦焚亡,百不存一。

汉兴,始征召故老,搜集残文,其体例纰缪,首尾脱落,难可详论。

幸高堂生颇识旧义,诸儒各为章句之说,既明不独达,所见不同,或师资相传,共枝别干。

故闻人、二戴,俱事后苍,俄已分异;卢植、郑玄,偕学马融,人各名象。

又后之学者,未逮曩时,而问难星繁,充斥兼两,摛文列锦,焕烂可观。

然而五服之本或差,哀敬之制舛杂,国典未一于四海,家法参驳于缙绅,诚宜考详远虑,以定皇代之盛礼者也。

伏惟陛下钦明玄圣,同规唐、虞,畴咨四岳,兴言《三礼》,而伯夷未登,微臣窃位,所以大惧负乘,形神交恶者,无忘夙夜矣。

而复猥充搏采之数,与闻爰发之求,实无以仰酬圣旨万分之一。

不敢废默,谨率管穴所见五十二事上呈。

蚩鄙茫浪,伏用竦赧。”

明年,致仕,拜光禄大夫。

归老在家,手不释卷,博学多通,特精《三礼》。

谨于奉公,常手抄书籍。

二十八年,卒,时年八十三。

史臣曰:选贤于野,则治身业弘;求士子朝,则饰智风起。

《六经》奥远,方轨之正路;百家浅末,捷至之偏道。

汉世登士,闾党为先,崇本务学,不尚浮诡,然后可以俯拾青组,顾蔑籝金。

于是人厉从师之志,家竞专门之术,艺重当时,所居一旦成市,黉舍暂启,著录或至万人。

是故仕以学成,身由义立。

自魏氏膺命,主爱雕虫,家弃章句,人重异术。

又选贤进士,不本乡闾,铨衡之寄,任归台阁。

以一人之耳目,究山川之险情,贤否臆断,万不值一。

由是仕凭借誉,学非为己,崇诡遇之巧速,鄙税驾之迟难,士自此委笥植《经》,各从所务,早往晏退,以取世资。

庠序黉校之士,传经聚徒之业,自黄初至于晋末,百余年中,儒教尽矣。

高祖受命,议创国学,宫车早晏,道未及行。

迄于元嘉,甫获克就,雅风盛烈,未及曩时,而济济焉,颇有前王之遗典。

天子鸾旗警跸,清道而临学馆,储后冕旒黼黻,北面而礼先师,后生所不尝闻,黄发未之前睹,亦一代之盛也。

臧焘、徐广、傅隆、裴松之、何承天、雷次宗,并服膺圣哲,不为雅俗推移,立名于世,宜矣。

颍川庾蔚之、雁门周野王、汝南周王子、河内向琰、会稽贺道养,皆托志经书,见称于后学。

蔚之略解《礼记》,并注贺循《丧服》,行于世云。

列传第十六 谢瞻 孔琳之

列传第十七 蔡廓 子兴宗

蔡廓,字子度,济阳考城人也。

曾祖谟,晋司徒。

上一页详情 末页 下一页

离线缓存

整本离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