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设置 书签 详情 下载

字体大小

背景设置

加入书签 我的书签

禅真逸史(明代古典小说妙相寺全传)第221页

但当今已成一统,岂容汝辈各据一方?若不归服,必起战争,生灵涂炭;率尔投顺,又非保全之计。

进退皆难,未可造次。”

查讷道:“某仰观天象,与师爷所论相同。

隋帝无德而居大统,加以子孙自相戕贼,亡可翘足而待也。

今赖文臣武士协忠相辅,得以夷陈灭齐,禅周主之六位。

被不加兵取蜀,而反以礼聘,是先礼后兵之术也。

拒绝之,必起倾国之兵而来,又恐寡不敌众;一旦以土地归之,又虑不能保其始终。

为今计,彼以礼来,吾且以礼答,厚待李谔,赠之金帛。

隋帝聘币,加倍还之,以为贡献。

暂奉其正朔,托言西蜀一带地面,蛮僚错杂,不时变乱,三主镇守数十年,民夷贴服,四境安宁,若一旦擅离,恐僚蛮依旧作乱,百姓遭殃,为害不小。

恳乞天恩,钦赐旧职镇守,以为西北保障,岁贡不废。

朝廷有事,必来赴援。

隋帝若知机,从吾等所请,且暂称臣,牧兵自守,待时而动。

如其不然,遣军发马远来,蜀地险峻,粮草不继,我等守险塞要,坚壁不战,待被师老粮尽,退军之时,然后出奇兵以挠其后,虽不能全胜,亦可使隋军丧胆。

又有一计,秋收之际,佯征军马,声言掩袭,彼必屯兵守卫,足以废其农时。

彼兵既聚,我即解甲;彼兵已退,我复进军。

虚虚实实,使其不得安逸。

我再阴蓄精锐,收录英杰,俟隙而举,则天于大事,未可知也。”

林澹然道:“近仁陈说大计,深合玄机。

天数已定,非人力所能斡旋,不如屈节降之,再图后举。”

杜伏威、张善相俱备拱听。

商议已定。

次日,排香案迎接李谔进殿,开读三道诏书: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承天命,抚有舆图,四海扩清,妖氛净扫。

尔西蜀杜伏威等,窃据一方,尚未纳款。

朕念生灵涂炭,不忍加兵,特遣

殿前侍御史李谔,赍到黄金百镒,彩段千端,远聘贤豪,委以大任。

诏书

到日,尔其悉将所莅土地甲兵,归附朝廷,无废朕命,则明良会合,宠渥有加。

钦哉!故诏。

开皇二年七月日诏。

众人谢恩毕,林澹然上前和李谔相见,次后一一行礼。

李谔坐了客席,林澹然坐了主位,杜伏威等次序列坐。

李谔见林澹然是一个老和尚,三王以师礼事之,心下疑惑。

又看杜伏威、薛举、张善相、查讷等,人材魁伟,相貌英雄,心下十分钦敬。

躬身问道:“老禅师高姓尊号,寿龄几何?”林澹然道:“老僧姓林,法名太空,别号澹然。

今庚已是九十一岁矣。”

李谔惊道:“观吾师尊颜,不过半百,讵料寿近期颐,非全真内养,何能致此!”林澹然道:“老朽虽生,已无益于人世。”

指着四人道:“这是天定王杜,这是西秦王薛,这是万寿王张,这是护国军师查,皆出老僧门下,颇识兵机,亦通武艺。

适见天子诏书,足感皇上洪恩。

又闻西秦王达侍中钧言,铭刻肺腑,本当赴朝面圣,奈其中事有委曲,老僧只得禀明。

当初蒙齐后主大恩,封天定王等三将留守西蜀。

莅任以来,屡遭蛮僚叛乱,王等再三征讨,方得贴服,数十年幸而安息。

今若擅离此地,犹恐变乱复生,残民扰境,为祸匪轻。

乞侍中转达圣聪,三王愿称臣奉贡,遵天子正朔,岁岁献纳不废。

朝廷如有差调,无不竭忠用命。

恳求天恩,锡以王爵,愿为国家西蜀之保障。

若得允俞,皆出侍中之赐也。”

李谔道:“皇上久闻三位大王英名,故差李某聘请,并无他意。

今若称臣贡献,遵奉正朔,足见大王等高明远见,应天顺人,圣主良臣,共成喜起。

李某回朝,必当为三王转奏。”

林澹然等同声称谢。

说话间,筵席已备,邀李谔赴宴,酒至数巡,乐供几套。

李谔辞道:“下官天性不饮,感禅师诸位盛雅,不得不领数杯。

今已酩酊,即此告辞。”

杜伏威道:“粗肴薄酒,非待天使之礼。

傥蒙不弃,尽醉为感。”

李谔只得又饮数杯,正欲推辞,只见座中查讷起身道:“自古酒以合欢,非选伎征歌,不足以鼓豪兴。

鼓乐之类,皆系寻常。

仆幼年颇诸音律,亦尝歌咏,今有小诗,意欲献笑侑觞,不识可乎?”李谔道:“承不吝金玉,下官拱听,”查讷击节而歌道:西蜀宣威百万兵,将军号令自严明。

旗穿丽日云霞灿,山倚秋宝剑

戟(巾曾)。

上一页详情 末页 下一页

离线缓存

整本离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