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设置 书签 详情 下载

字体大小

背景设置

加入书签 我的书签

旧唐书(二十四史之一)第317页

时军国多务,未遑改创,乐府尚用隋氏旧文。

武德九年,始命孝孙修定雅乐,至贞观二年六月奏之。

太宗曰:“礼乐之作,盖圣人缘物设教,以为撙节,治之隆替,岂此之由?”

御史大夫杜淹对曰:“前代兴亡,实由于乐。

陈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齐将亡也,而为《伴侣曲》。

行路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也。

以是观之,盖乐之由也。”

太宗曰:“不然,夫音声能感人,自然之道也。

故欢者闻之则悦,忧者听之则悲,悲欢之情,在于人心,非由乐也。

将亡之政,其民必苦,然苦心所感,故闻之则悲耳,何有乐声哀怨,能使悦者悲乎?今《玉树》、《伴侣》之曲,其声具存,朕当为公奏之,知公必不悲矣。”

尚书右丞魏徵进曰:“古人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在人和,不由音调。”

太宗然之。

孝孙又奏:陈、梁旧乐,杂用吴、楚之音;周、齐旧乐,多涉胡戎之伎。

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为大唐雅乐。

以十二律各顺其月,旋相为宫。

按《礼记》云,“大乐与天地同和”,故制十二和之乐,合三十一曲,八十四调。

祭圆丘以黄钟为宫,方泽以林钟为宫,宗庙以太簇为宫。

五郊、朝贺、飨宴,则随月用律为宫。

初,隋但用黄钟一宫,惟扣七钟,馀五钟虚悬而不扣。

及孝孙建旋宫之法,皆遍扣钟,无复虚悬者矣。

祭天神奏《豫和》之乐,地祇奏《顺和》,宗庙奏《永和》。

天地、宗庙登歌,俱奏《肃和》。

皇帝临轩,奏《太和》。

王公出入,奏《舒和》。

皇帝食举及饮酒,奏《休和》。

皇帝受朝,奏《政和》。

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

元日,冬至皇帝礼会登歌,奏《昭和》。

郊庙俎入,奏《雍和》。

皇帝祭享酌酒、读祝文及饮福、受胙,奏《寿和》。

五郊迎气,各以月律而奏其音。

又郊庙祭享,奏《化康》、《凯安》之舞。

《周礼》旋宫之义,亡绝已久,时莫能知,一朝复古,自此始也。

及孝孙卒后,协律郎张文收复采《三礼》,言孝孙虽创其端,至于郊禋用乐,事未周备。

诏文收与太常掌礼乐官等更加厘改。

于是依《周礼》,祭昊天上帝以圆钟为宫,黄钟为角,太簇为徵,姑洗为羽,奏《豫和》之舞。

若封太山,同用此乐。

若地祇方丘,以函钟为宫,太簇为角,姑洗为徵,南吕为羽,奏《顺和》之舞。

禅梁甫,同用此乐。

祫禘宗庙,以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太簇为徵,应钟为羽,奏《永和》之舞。

五郊、日月星辰及类于上帝,黄钟为宫,奏《豫和》之曲。

大蜡、大报,以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等调奏《豫和》、《顺和》、《永和》之曲。

明堂、雩,以黄钟为宫,奏《豫和》之曲。

神州、社稷、藉田,宜以太簇为宫,雨师以姑洗为宫,山川以蕤宾为宫,并奏《顺和》之曲。

飨先妣,以夷则为宫,奏《永和》之舞。

大飨宴,奏姑洗、蕤宾二调。

皇帝郊庙、食举,以月律为宫,并奏《休和》之曲。

皇帝郊庙出入,奏《太和》之乐,临轩出入,奏《舒和》之乐,并以姑洗为宫。

皇帝大射,姑洗为宫,奏《驺虞》之曲。

皇太子奏《狸首》之曲。

皇太子轩悬,姑洗为宫,奏《永和》之曲。

凡奏黄钟,歌大吕;奏太簇,歌应钟;奏姑洗,歌南吕;奏蕤宾,歌林钟;奏夷则,歌中吕;奏无射,歌夹钟。

黄钟蕤宾为宫,其乐九变;大吕、林钟为宫,其乐八变。

太簇、夷则为宫,其乐七变。

夹钟、南吕为宫,其乐六变。

姑洗、无射为宫,其乐五变。

中吕、应钟为宫,其乐四变。

天子十二钟,上公九,侯伯七,子男五,卿六,大夫四,士三。

及成,奏之。

太宗称善,于是加级颁赐各有差。

十四年,敕曰:“殷荐祖考,以崇功德,比虽加以诚洁,而庙乐未称。

宜令所司详诸故实,制定奏闻。”

上一页详情 末页 下一页

离线缓存

整本离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