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二十四史之一)第787页
师道兄子思玄,高宗时为吏部侍郎、国子祭酒。
玄弟思敬,礼部尚书。
师道从兄子崇敬,太子詹事。
始恭仁父雄在隋,以同姓宠贵,自武德之后,恭仁兄弟名位尤盛,则天时,又以外戚崇宠。
一家之内,驸马三人,王妃五人,赠皇后一人,三品已上官二十余人,遂为盛族。
皇甫无逸,字仁俭,安定乌氏人。
父诞,隋并州总管府司马。
其先安定著姓,徙居京兆万年。
仁寿末,汉王谅于并州起兵反,诞抗节不从,为谅所杀。
无逸时在长安,闻谅反,即同居丧之礼。
人问其故,泣而对曰:“大人平生徇节义,既属乱常,必无苟免。”
寻而凶问果至。
在丧柴毁过礼,事母以孝闻。
炀帝以诞死节,赠柱国、弘义郡公,令无逸袭爵。
时五等皆废,以其时忠义之后,特封平舆侯。
拜涓阳太守,甚有能名,差品为天下第一。
再转右武卫将军,甚见亲委。
帝幸江都,以无逸留守洛阳。
及江都之变,与段达、元文都尊立越王侗为帝。
王世充作难,无逸弃老母妻子,斩关而走,追骑且至,无逸曰:“吾死而后已,终不能同尔为逆。”
因解所服金带投之于地,曰:“以此赠卿,无为相迫。”
追骑竞下马取带,自相争夺,由是得免。
高祖以隋代旧臣,甚尊礼之,拜刑部尚书,封滑国公,历陕东道行台民部尚书。
明年,迁御史大夫。
时益部新开,刑政未洽,长吏横恣,赃污狼藉;令无逸持节巡抚之,承制除授。
无逸宣扬朝化,法令严肃,蜀中甚赖之。
有皇甫希仁者,见无逸专制方面,徼幸上变,云:“臣父在洛阳,无逸为母之故,阴遣臣与王世充相知。”
高祖审其诈,数之曰:“无逸逼于世充,弃母归朕。
今之委任,异于众人。
其在益州,极为清正。
此盖群小不耐,欲诬之也。
此乃离间我君臣,惑乱我视听。”
于是斩希仁于顺天门,遣给事中李公昌驰往慰谕之。
俄而又告无逸阴与萧铣交通者,无逸时与益州行台仆射窦璡不协,于是上表自理,又言璡罪状。
高祖览之曰:“无逸当官执法,无所回避,必是邪佞之徒,恶直丑正,共相构扇也。”
因令刘世龙、温彦博将按其事,卒无验而止,所告者坐斩,窦璡亦以罪黜。
无逸既返命,高祖劳之曰:“公立身行己,朕之所悉。
比多谮诉者,但为正直致邪佞所憎耳。”
寻拜民部尚书,累转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闭门自守,不通宾客,左右不得出门。
凡所货易,皆往他州;每按部,樵采不犯于人。
尝夜宿人家,遇灯炷尽,主人将续之,无逸抽佩刀断衣带以为炷,其廉介如此。
然过于审慎,所上表奏,惧有误失,必读之数十遍,仍令官属再三披省;使者就路,又追而更审,每遣一使,辄连日不得上道。
议者以此少之。
母在长安疾笃,太宗令驿召之。
无逸性至孝,承问惶惧,不能饮食,因道病卒。
赠礼部尚书,太常考行,谥曰“孝”。
礼部尚书王珪驳之曰:“无逸入蜀之初,自当扶侍老母,与之同去,申其色养,而乃留在京师,子道未足,何得为孝?”竟谥为良。
孙忠,开元中为卫尉卿。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
后魏度支尚书琰之曾孙也。
其先本居陇西狄道,代为著姓。
祖纲,后魏南岐州刺史。
父充节,隋朔州总管、武阳公。
大亮少有文武才干,隋末,署韩国公庞玉行军兵曹。
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
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
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
躬捕寇盗,所击辄平。
时太宗在籓,巡抚北境,闻而嗟叹,下书劳之,赐马一匹、帛五十段。
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请降。
大亮又杀所乘马,以与之宴乐,徒步而归。
离线缓存
整本离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