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二十四史之一)第591页
汉有城门校尉,掌京城诸门启闭之节。
隋改校尉为城门郎,置四员,从六品,皇朝因之也。
令史一人,书令史二人,门仆八百人。
门仆,晋代有之。
皇朝隶城门局,分番上下,掌送管钥。
城门郎掌京城皇城宫殿诸门启闭之节,奉出纳管钥。
开则先外而后内,合则先内而后外,所以重中禁,尊皇居也。
候其晨昏击鼓之节而启闭之。
凡皇城宫城合门之钥,先酉而出,后戌而入;开门之钥,后丑而出,夜尽而入。
京城合门之钥,后申而出,先子而入;开门之钥,后子而出,先卯而入。
若非其时而有命启闭,则诣阁覆奏。
符宝郎四员。
从六品上。
周有典瑞之职,秦有符玺令,汉曰符玺郎。
两汉得秦六玺及传国玺,后代传之。
隋置符玺郎二员,从六品。
天后恶玺字,改为宝。
其受命传国等八玺文。
并改雕宝字。
神龙初,复为符玺郎。
开元初,又改为符宝,从玺文也。
令史二人,书令史三人,主宝六人,主符三十人,主节十八人。
符宝郎掌天子八宝及国之符节,辨其所用。
有事则请于内,既事则奉而藏之。
八宝:一曰神宝,所以承百王,镇万国。
二曰受命宝,所以修封禅,礼神祇。
三曰皇帝行宝,答疏于王公则用之;四曰皇帝之宝,劳来勋贤则用之。
五曰皇帝信宝,征召臣下则用之。
六曰天子行宝,答四夷书则用之。
七曰天子之宝,慰抚蛮夷则用之;八曰天子信宝,发番国兵则用之。
凡大朝会,则捧宝以进于御座。
车驾行幸,则奉宝以从于黄钺之内。
凡国有大事,则出纳符节,辨其左右之异,藏其左而班其右,以合中外之契焉。
一曰铜鱼符,所以起军旅,易守长。
二曰传符,所以给邮驿,通制命。
三曰随身鱼符,所以明贵贱,应征召。
四曰木契,所以重镇守,慎出纳。
五曰旌节,所以委良能,假赏罚。
鱼符之制,王畿之内,左三右一;王畿之外,左五右一。
左者在内,右者在外。
行用之日,从第一为首,后事须用,以次发之,周而复始。
大事兼敕书,小事但降符,函封遣使,合而行之。
传符之制,太子监国曰双龙之符,左右各十。
京都留守曰麟符,左二十,其右一十有九。
东方曰青龙之符,西方曰驺虞之符,南方曰硃雀之符,北方曰玄武之符,左四右三。
左者进内,右者付外。
随身鱼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亲王以金,庶官以铜,佩以为饰。
刻姓名者,去官而纳焉;不刻者,传而佩之。
木契之制,太子监国,则王畿之内,左右各三;王畿之外,左右各五;庶官镇守,则左右各十。
旌节之制,命大将帅及遣使于四方,则请而佩之。
旌以专赏,节以专杀。
《周礼》之制,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金也。
又云,道路用旌节,即汉使所持者是也。
弘文馆: 后汉有东观,魏有崇文馆,宋有玄、史二馆,南齐有总明馆,梁有士林馆,北齐有文林馆,后周有崇文馆,皆著撰文史,鸠聚学徒之所也。
武德初置修文馆,后改为弘文馆。
后避太子讳,改曰昭文馆。
开元七年,复为弘文馆,隶门下省。
学士。
学士无员数,自武德已来,皆妙简贤良为学士。
故事,五品已上称学士,六品已下为直学士,又有文学直馆学士,不定员数。
馆中有四部书及图籍,自垂拱已后,皆宰相兼领,号为馆主,常令给事中一人判馆事。
学生三十人,校书郎二人, 从九品上。
离线缓存
整本离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