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设置 书签 详情 下载

字体大小

背景设置

加入书签 我的书签

南史(二十四史之一)第199页

后拜御史中丞。

临海太守沈昭略赃私,思远依事劾奏,明帝及思远从兄晏、昭略叔父文季并请止之,思远不从,案事如故。

建武中,迁吏部郎。

思远以晏为尚书令,不欲并居内台权要之职,上表固让,乃改授司徒左长史。

初明帝废立之际,思远谓晏曰:“兄荷武帝厚恩,今一旦赞人如此事,彼或可以权计相须,未知兄将何以自立。

及此引决,犹可保全门户,不失后名。”

晏曰:“方噉粥,未暇此事。”

及拜骠骑,会子弟,谓思远兄思征曰:“隆昌之末,阿戎劝吾自裁,若用其语,岂有今日。”

思远遽应曰:“如阿戎所见,犹未晚也。”

晏既不能谦退,位处朝端,事多专断,内外要职,并用门生,帝外甚美,内相疑异。

思远谓曰:“时事稍异,兄觉不凡人多拙于自谋,而巧于谋人。”

晏默然不答。

思远退后,晏方叹曰:“天下人遂劝人自杀。”

旬日,晏及祸。

明帝后知思远有此言,谓江祏曰:“王晏早用思远语,当不至此。”

思远立身简洁,诸客有诣己者,觇知衣服垢秽,方便不前,形仪新楚,乃与促膝。

虽然,及去之后,犹令二人交帚拂其坐处。

明帝从祖弟季敞性甚豪纵,使诣思远,令见礼度。

都水使者李珪之常曰:“见王思远终日匡坐,不妄言笑,簪帽衣领,无不整洁,便忆丘明士。

见明士蓬头散带,终日酣醉,吐论从横,唐突卿宰,便复忆见思远。”

言其两反也。

上既诛晏,思远迁为侍中,掌优策及起居注。

卒,年四十九,赠太常,諡曰贞子。

思远与顾暠之善,暠之卒后,家贫,思远迎其妻子,经恤甚至。

暠之字士明,少孤好学,有义信,位太子中舍人,兼尚书左丞。

王韶之字休泰,胡之从孙而敬弘从祖弟也。

祖羡之,镇军掾。

父伟之,少有志尚,当世诏命表奏,辄手自书写。

太元、隆安时事,大小悉撰录。

位本国郎中令。

韶之家贫好学,尝三日绝粮而执卷不辍,家人诮之曰:“困穷如此,何不耕”答曰:“我常自耕耳。”

父伟之为乌程令,韶之因居县境。

好史籍,博涉多闻。

初为卫将军谢琰行参军,得父旧书,因私撰晋安帝阳秋。

及成,时人谓宜居史职,即除着作佐郎,使续后事,讫义熙九年。

善,辞论可观。

迁尚书祠部郎。

晋帝自孝武以来常居内殿,武官主书于中通呈,以省官一人管诏诰,住西省,因谓之西省郎。

傅亮、羊徽相代在职。

义熙十一年,宋武帝以韶之博学有文辞,补通直郎,领西省事,转中书侍郎。

晋安帝之崩,武帝使韶之与帝左右密加酖毒。

恭帝即位,迁黄门侍郎,领着作,西省如故。

凡诸诏黄皆其辞也。

武帝受命,加骁骑将军,黄门如故。

西省职解,复掌宋书。

坐玺封谬误,免黄门,事在谢晦传。

韶之为晋史,序王珣货殖,王廞作乱。

珣子弘、廞子华并贵显,韶之惧为所陷,深附结徐羡之、傅亮等。

少帝即位,迁侍中。

出为吴郡太守。

羡之被诛,王弘入相,领扬州刺史。

弘虽与韶之不绝,诸弟未相识者皆不复往来。

韶之在郡,常虑为弘所绳,夙夜勤励,政绩甚美,弘亦抑其私憾,文帝两嘉之。

韶之称为良守。

征为祠部尚书,加给事中。

坐去郡长取送故,免官。

后为吴兴太守,卒。

撰孝传三卷,文集行于世。

宋庙歌辞,韶之所制也。

子晔,位临贺太守。

王悦之字少明,晋右军将军羲之曾孙也。

祖献之,中书令。

上一页详情 末页 下一页

离线缓存

整本离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