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二十四史之一)第372页
永明中为太子家令卒。
时人呼孔逖何宪为王俭三公。
及卒,俭惜之,为撰祭文。
孔珪字德璋,会稽山阴人也。
祖道隆,位侍中。
父灵,泰始中,晋安太守,有隐遁之志。
于禹井山立馆,事道精笃。
吉日于静屋四向朝拜,涕泣滂沱。
东出过钱唐北郭,辄于舟中遥拜杜子恭墓。
自此至都,东向坐,不敢背侧。
元徽中,为中散大夫,颇解星文,好术数。
齐高帝辅政,沈攸之起兵,灵白高帝曰:“攸之兵f虽强,以天时冥数而观,无能为也。”
高帝验其言,擢迁光禄大夫,以簏盛灵上灵台,令其占候。
饷灵白羽扇、素隐几,曰:“君有古人之风,故赠君古人之服。”
当世荣之。
珪少学涉有美誉,太守王僧虔见而重之,引为主簿。
举秀才,再迁殿中郎。
高帝为骠骑,取为记室参军,与江淹对掌辞笔。
为尚书左丞,父忧去官。
与兄仲智还居父山舍。
仲智妾李氏骄妒无礼,珪白太守王敬则杀之。
永明中,历位黄门郎,太子中庶子,廷尉。
江左承用晋时张、杜律二十卷,武帝留心法令,数讯囚徒,诏狱官详正旧注。
先是尚书删定郎王植撰定律,奏之,削其烦害,录其允衷,取张斐注七百三十一条,杜预注七百九十一条,或二家两释于义乃备者,又取一百七条,其注相同者取一百三条,集为一书,凡一千七百三十二条,为二十卷。
请付外详校,擿其违谬。
诏从之。
于是公卿八座参议,考正旧注,有轻重处,竟陵王子良下意多使从轻。
其中朝议不能断者,则制旨平决。
至九年,珪表上律文二十卷,录序一卷,又立律学助教,依五经例,诏报从之。
事竟不行。
转御史中丞。
建武初,为平西长史、南郡太守。
珪以魏连岁南伐,百姓死伤,乃上表陈通和之策,帝不从。
征侍中,不行,留本任。
珪风韵清疏,好文咏,饮酒七八斗。
与外兄张融情趣相得,又与琅邪王思远、庐江何点、点弟胤并款交,不乐世务。
居宅盛营山水,凭几独酌,傍无杂事。
门庭之内,草莱不翦。
中有蛙鸣,或问之曰:“欲为陈蕃乎”珪笑答曰:“我以此当两部鼓吹,何必效蕃。”
王晏尝鸣鼓吹候之,闻群蛙鸣,曰:“此殊聒人耳。”
珪曰:“我听鼓吹,殆不及此。”
晏甚有惭色。
永元元年,为都官尚书,迁太子詹事,加散骑常侍。
三年,珪疾,东昏屏除,以床舁之走,因此疾甚,遂卒。
赠金紫光禄大夫。
刘怀珍字道玉,平原人,汉胶东康王寄之后也。
其先刘植为平原太守,因家焉。
祖昶从慕容德南度河,因家于北海都昌。
宋武帝平齐,以为青州中从事,位至员外常侍。
伯父奉伯,宋世位至陈南顿二郡太守。
怀珍幼随奉伯至寿阳,豫州刺史赵伯符出猎,百姓聚观,怀珍独避不视,奉伯异之,曰:“此儿方兴吾家。”
本州辟主簿。
元嘉二十八年,亡命司马顺则聚党东阳,州遣怀珍将数千人讨平之。
宋文帝问破贼事,怀珍让功不肯当,亲人怪问焉,怀珍曰:“昔国子尼耻陈河间之级,吾岂能论邦域之捷哉。”
时人称之。
江夏王义恭出镇盱眙,道遇怀珍,以应对见重,取为骠骑长史兼墨曹行参军。
孝建初,为义恭大司马参军、直合将军,随府转太宰参军。
大明二年,以军功拜乐陵河间二郡太守,赐爵广晋县侯。
司空竟陵王诞反,郡人王弼门族甚盛,劝怀珍起兵助诞,怀珍杀之。
帝嘉其诚,除豫章王子尚车骑参军,母忧去职。
服阕,见江夏王义恭,义恭曰:“别子多年,那得不老”对曰:“公恩未报,何敢便老。”
义恭善其对。
离线缓存
整本离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