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二十四史之一)第591页
若素车白马之日,辄获麟于二子。”
歊、吁果卒,乃益二传。
及孝绪亡,吁兄絜录其所遗行次篇末,成绝笔之意云。
南岳邓先生名郁,荆州建平人也。
少而不仕,隐居衡山极峻之岭,立小板屋两间,足不下山,断谷三十馀载,唯以涧水服云母屑,日夜诵大洞经。
梁武帝敬信殊笃,为帝合丹,帝不敢服,起五岳楼贮之供养,道家吉日,躬往礼拜。
白日,神仙魏夫人忽来临降,乘云而至,从少妪三十,并着绛紫罗绣褂裤,年皆可十七八许。
色艳桃李,质胜琼瑶,言语良久,谓郁曰:“君有仙分,所以故来,寻当相候。”
至天监十四年,忽见二青鸟悉如鹤大,鼓翼鸣舞,移晷方去。
谓弟子等曰:“求之甚劳,得之甚逸。
近青鸟既来,期会至矣。”
少日无病而终。
山内唯闻香气,世未尝有。
武帝后令周舍为邓玄传,具序其事。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
祖隆,王府参军。
父贞,孝昌令。
初,弘景母郝氏梦两天人手执香炉来至其所,已而有娠。
以宋孝建三年景申岁夏至日生。
幼有异操,年四五岁,恒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
至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
谓人曰:“仰青云,睹白日,不觉为远矣。”
父为妾所害,弘景终身不娶。
及长,身长七尺七寸,神仪明秀,朗目疏眉,细形长额耸耳,耳孔各有十余毛出外二寸许,右膝有数十黑子作七星文。
读书万馀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善琴棋,工草隶。
未弱冠,齐高帝作相,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
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
朝仪故事,多所取焉。
家贫,求宰县不遂。
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
诏许之,赐以束帛,敕所在月给伏苓五斤,白蜜二升,以供服饵。
及发,公卿祖之征虏亭,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
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
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宫,名金坛华阳之天,周回一百五十里。
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茅山。”
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陶隐居。
人间书劄,即以隐居代名。
始从东阳孙游岳受符图经法,遍历名山,寻访仙药。
身既轻捷,**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已已。
谓门人曰:“吾见朱门广厦,虽识其华乐,而无欲往之心。
望高岩,瞰大泽,知此难立止,自恒欲就之。
且永明中求禄,得辄差舛;若不尔,岂得为今日之事。
岂唯身有仙相,亦缘势使之然。”
沈约为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书要之,不至。
弘景为人员通谦谨,出处冥会,心如明镜,遇物便了。
言无烦舛,有亦随觉。
永元初,更筑三层楼,弘景处其上,弟子居其中,宾客至其下。
与物遂绝,唯一家僮得至其所。
本便马善射,晚皆不为,唯听吹笙而已。
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
有时独游泉石,望见者以为仙人。
性好着述,尚奇异,顾惜光景,老而弥笃。
尤明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图物、医术本草,着帝代年历,以算推知汉熹平三年丁丑冬至,加时在日中,而天实以乙亥冬至,加时在夜半,凡差三十八刻,是汉历后天二日十二刻也。
又以历代皆取其先妣母后配飨地只,以为神理宜然,硕学通儒,咸所不悟。
又尝造浑天象,高三尺许,地居中央,天转而地不动,以机动之,悉与天相会。
云“修道所须,非止史官是用”。
深慕张良为人,云“古贤无比”。
齐末为歌曰“水丑木”为“梁”字。
及梁武兵至新林,遣弟子戴猛之假道奉表。
及闻议禅代,弘景援引图谶,数处皆成“梁”字,令弟子进之。
武帝既早与之游,及即位后,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
离线缓存
整本离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