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二十四史之一)第583页
又造礼论十卷,高帝绝赏爱之,及崩,遗诏以入玄宫。
康之以宋明帝泰始初与平原明僧绍俱征,辞以疾。
时又有河南辛普明、东阳楼惠明皆以笃行闻。
普明字文达,少就康之受业,至性过人。
居贫与兄共处一帐,兄亡,仍以帐施灵。
蚊甚多,通夕不得寝,而终不道侵螫。
侨居会稽,会稽士子高其行,当葬兄,皆送金爲赠,后至者不复受。
人问其故,答曰:“本以兄墓不周,故不逆亲友之意。
今实己足,岂可利亡者馀赠邪。”
齐豫章王嶷爲扬州,征爲议曹从事,不就。
惠明字智远,立性贞固,有道术。
居金华山,旧多毒害,自惠明居之,无复辛螫之苦。
藏名匿迹,人莫之知。
宋明帝召不至,齐高帝征又不至。
文惠太子在东宫,苦延方至,仍又辞归。
俄自金华轻棹西下,及就路,回之丰安。
旬日之间,唐宇之祅贼入城涂地,唯丰安独全,时人以爲有先觉。
齐武帝敕爲立馆。
渔父者,不知姓名,亦不知何许人也。
太康孙缅爲寻阳太守,落日逍遥渚际,见一轻舟陵波隐显。
俄而渔父至,神韵萧洒,垂纶长啸,缅甚异之。
乃问:“有鱼卖乎”渔父笑而答曰:“其钓非钓,宁卖鱼者邪”缅益怪焉。
遂褰裳涉水,谓曰:“窃观先生有道者也,终朝鼓枻,良亦劳止。
吾闻黄金白璧,重利也,驷马高盖,荣势也。
今方王道文明,守在海外,隐鳞之士,靡然向风。
子胡不赞缉熙之美,何晦用其若是也“渔父曰:“仆山海狂人,不达世务,未辨贱贫,无论荣贵。”
乃歌曰:“竹竿籊籊,河水浟浟。
相忘爲乐,贪饵吞鈎。
非夷非惠,聊以忘忧。”
于是悠然鼓棹而去。
缅字伯绪,太子仆兴曾之子也。
有学义,宋明帝甚知之。
位尚书左丞,东中郎司马。
褚伯玉字元璩,吴郡钱唐人也。
高祖含,始平太守。
父逿,征虏参军。
伯 玉少有隐操,寡欲。
年十八,父爲之昏。
妇入前门,伯玉从后门出。
遂往剡,居瀑布山。
性耐寒暑,时人比之王仲都。
在山三十馀年,隔绝人物。
王僧达爲吴郡,苦礼致之,伯玉不得已,停郡信宿,才交数言而退。
甯朔将军丘珍孙与僧达书曰:“闻褚先生出居贵馆,此子灭景云栖,不事王侯,抗高木食,有年载矣。
自非折节好贤,何以致之。
昔文举栖冶城,安道入昌门,于兹而三焉。
却粒之士,餐霞之人,乃可暂致,不宜久羁。
君当思遂其高步,成其羽化。
望其还策之日,暂纡清尘,亦愿助爲譬说。”
僧达答曰:“褚先生从白云游旧矣。
古之逸人,或留虑儿女,或使华阴成市,而此子索然,唯朋松石,介于孤峰绝岭者,积数十载。
近故要其来此,冀慰日夜。
比谈讨芝桂,借访荔萝,若已窥烟液,临沧洲矣。
知君欲见之,辄当申譬。”
宋孝建二年,散骑常侍乐询行风俗,表荐伯玉,加徵聘本州议曹从事,不就。
齐高帝即位,手诏吴、会二郡以礼迎遣,又辞疾。
上不欲违其志,敕于剡白石山立太平馆居之。
建元元年卒,年八十六。
伯玉常居一楼上,仍葬楼所。
孔珪从其受道法,爲于馆侧立碑。
顾欢字景怡,一字玄平,吴郡盐官人也。
家世寒贱,父祖并爲农夫,欢独好学。
离线缓存
整本离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