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二十四史之一)第544页
沈峻字士嵩,吴兴武康人也。
家世农夫,至峻好学。
与舅太史叔明师事宗人沈麟士,在门下积年,昼夜自课。
睡则以杖自击,其笃志如此。
遂博通五经,尤长三礼。
为兼国子助教。
时吏部郎陆倕与仆射徐勉书荐峻曰:“凡圣贤所讲之书,必以周官立义,则周官一书,实为群经源本。
此学不传,多历年世。
北人孙详、蒋显亦经听习,而音革楚、夏,故学徒不至;唯助教沈峻特精此书,比日时开讲肆,群儒刘岩、沈宏、沈熊之徒,并执经下坐,北面受业,莫不叹服,人无间言。
弟谓宜即用此人,令其专此一学,周而复始,使圣人正典废而更兴。”
勉从之。
奏峻兼五经博士,于馆讲授,听者常数百人。
及中书舍人贺琛奉敕撰梁官,乃s峻及孔子驱补西省学士,助撰录。
书成,入兼中书通事舍人。
出为武康令,卒官。
传峻业者,又有吴郡张及、会稽孔子云,官皆至五经博士、尚书祠部郎。
太史叔明,吴兴乌程人,吴太史慈后也。
少善庄、老,兼通孝经、论语、礼记,尤精三玄。
每讲说,听者常五百馀人。
为国子助教。
邵陵王纶好其学,及出为江州,帐迕髦颉迁郢州,又随府,所至辄讲授,故江外人士皆传其学。
峻子文阿。
文阿字国卫,性刚强,有膂力。
少习父业,研精章句。
祖舅太史叔明、舅王慧兴并通经术,而文阿颇传之。
又博采先儒异同,自为义疏。
通三礼、三传,位五经博士。
梁简文引为东宫学士。
及撰长春义记,多使文阿撮异闻以广之。
及侯景寇逆,简文别遣文阿募士卒援都。
台城陷,与张嵊保吴兴,嵊败,文阿窜于山野。
景素闻其名,求之甚急,文阿穷迫,登树自缢,遇有所亲救之,自投而下,折其左臂。
及景平,陈武帝以文阿州里,表为原乡令、监江阴郡。
绍泰元年,入为国子博士。
寻领步兵校尉,兼掌仪礼。
自太清之乱,台阁故事,无有存者,文阿父峻,梁武时常掌朝仪,颇有遗稿,于是斟酌裁撰,礼度皆自之出。
及陈武帝受禅,文阿辄弃官还武康,帝大怒,发使往诛之。
时文阿宗人沈恪为郡,请使者宽其死,即面缚锁颈,致于上前。
上视而笑之,曰:“腐儒复何为者。”
遂赦之。
武帝崩,文阿与尚书左丞徐陵、中书舍人刘师知等,议大行皇帝灵座侠御衣服之制,语在师知传。
及文帝即位,克日谒庙,尚书左丞庾持奉诏遣博士议其礼。
文阿议曰:
人物推移,质文殊轨,圣贤因机而立教,王公随时以适宜。
夫千人无君,不败则乱,万乘无主,不危则亡。
当隆周之日,公旦叔父,吕、召爪牙,成王在丧,祸几覆国。
是以既葬便有公冠之仪,始殡受麻冕之策,斯盖示天下以有主,虑社稷之艰难。
逮乎末叶从横,汉承其弊,虽文、景刑厝,而七国连兵,或踰月即尊,或崩日称诏,此皆有为而为之,非无心于礼制也。
今国讳之日,虽抑哀于玺绂之重,犹未序于君臣之仪。
古礼,朝庙退坐正寝,听群臣之政。
今皇帝拜庙还,宜御太极前殿,以正南面之尊,此即周康在朝,一二臣卫者也。
其壤奠之节,周礼以玉作贽,公侯以珪,子男执璧,此以玉作瑞也。
奠贽竟,又复致享,天子以璧,王后用琮。
秦烧经典,威仪散灭,叔孙通定礼,尤失前宪,奠贽不珪,致享无帛,公王同璧,鸿胪奏贺。
若此数事,未闻于古,后相沿袭,至梁行之。
夫称觞奉寿,家国大庆,四厢雅乐,歌奏欢欣。
今君臣吞哀,兆庶抑割,岂同于惟新之礼乎且周康宾称奉珪,无万寿之献,此则前准明矣。
愚以今坐正殿,止行荐璧之仪,无贺酒之礼。
谨撰谒庙还升正寝、群臣陪荐仪注如别。
诏可施行。
寻迁通直散骑常侍,兼国子博士,领羽林监。
仍令于东宫讲孝经、论语。
离线缓存
整本离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