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二十四史之一)第546页
且人之所堪,既有强弱,人之立意,固亦多途。
至如贯高榜笞刺爇,身无完者,戴就熏针并极,困笃不移,岂关时刻长短,掠测优劣夫与杀不辜,宁失不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斯则古之圣王,垂此明法。
愚谓依范泉着制为允。”
洙议曰:“夜中测立,缓急易欺,兼用昼漏,于事为允。
但漏刻赊促,今古不同。
汉书律历,何承天、祖冲之、祖呏缸勇经,并自关鼓至下鼓、自晡鼓至关鼓,皆十三刻,冬夏四时不异。
若其日有长短,分在中时前后。
今用梁末改漏,下鼓之后,分其短长;夏至之日各十七刻,冬至之日各十二刻。
廷尉今牒以时刻短促,致罪人不款。
愚意愿去夜测之昧,从昼漏之明,斟酌今古之间,参会二漏之义,舍秋冬之少刻,从夏日之长晷,不问寒暑,并依今之夏至,朝夕上测各十七刻。
比之古漏,则一上多昔四刻,即用今漏,则冬至多五刻。
虽冬至之时,数刻侵夜,正是少日,于事非疑。
庶罪人不以漏短而为捍,狱囚无以在夜而致诬。
求之鄙意,窃谓为宜依范泉前制。”
宣帝曰:“沈长史议得中,宜更博议。”
左丞宗元饶议曰:“沈议非顿异范,正是欲使四时均其刻数。
请写还删定曹详改前制。”
宣帝依事施行。
洙乙太建元年卒。
戚衮字公文,吴郡盐官人也。
少聪慧,游学都下,受三礼于国子助教刘文绍。
一二年中,大义略举。
年十九,梁武帝敕策孔子正言并周礼、礼记义,衮对高第。
除扬州祭酒从事史。
就国子博士宋怀方质仪礼义。
怀方北人,自魏携仪礼、礼记疏,秘惜不传。
及将亡,谓家人曰:“吾死后,戚生若赴,便以仪礼、礼记义本付之,若其不来,即随尸而殡。”
为儒者推许如此。
寻兼太学博士。
简文在东宫,召衮讲论。
又尝置宴集玄儒之士,先命道学互相质难,次令中庶子徐摛驰骋大义,间以剧谈。
摛辞辩从横,难以答抗,诸儒慑气。
时衮说朝聘义,摛与往复,衮精采自若,领答如流,简文深加叹赏。
敬帝立,为江州长史。
仍随沈泰镇南豫州。
泰之奔齐,逼衮俱行。
后自齐逃还。
又随程文季于吕梁,军败入周,久之得归。
卒于始兴王府录事参军。
衮于梁代撰三礼义记,逢乱亡失。
礼记义四十卷行于世。
郑灼字茂昭,东阳信安人也。
幼聪敏,励志儒学。
少受业于皇侃。
梁简文在东宫,雅爱经术,引灼为西省义学士。
承圣中,为兼中书通事舍人。
仕陈,武帝、文帝时,累迁中散大夫,后兼国子博士,未拜卒。
灼性精勤,尤明三礼。
少时,尝梦与皇侃遇于途,侃谓曰:“郑郎开口。”
侃因唾灼口中,自后义理益进。
灼家贫,抄义疏以日继夜,笔豪尽,每削用之。
常蔬食,讲授多苦心热,若瓜时,辄偃卧以瓜镇心,起便读诵,其笃志如此。
时有晋陵张崖、吴郡陆诩、吴兴沈德威、会稽贺德基,俱以礼学自命。
张崖传三礼于同郡刘文绍。
天嘉元年,为尚书仪曹郎,广沈文阿仪注,撰五礼。
后为国子博士。
陆诩少习崔灵恩三礼义宗,梁时百济国表求讲礼博士,诏令诩行。
天嘉中,位尚书祠部郎。
沈德威字怀远,少有操行。
梁太清末,遁于天目山,筑室以居。
虽处乱离,而笃学无倦。
离线缓存
整本离线下载